克魯曼專欄》歐巴馬碰到銀行…就破功
【經濟日報╱田思怡譯】
2009.03.07 03:40 am
上個月,歐巴馬總統在對國會發表的重要演說中,主張拿出大膽措施,整頓已失去功能的銀行。他宣布,「雖然採取行動要付很大代價,但是我可以向各位保證,不採取行動代價更大得多,因為這可能使經濟跌跌撞撞不只幾個月或幾年,而可能是10年」。
許多分析家贊同。但與我交談過的人,對歐巴馬說到卻無法做到卻愈來愈感失望,甚至恐慌。現實是,歐巴馬政府碰到與銀行打交道時,就猶豫不決。政策陷入維持現狀的模式。
以下是這種模式的運作方式:首先,政府官員向媒體放出拯救銀行計畫的風向球(通常要求發言不列入紀錄)。這顆風向球很快就被有見識的評論家射了下來。
接著,幾周後,政府又放出新計畫的風向球。不過,這個計畫只是把前個計畫稍微偽裝一下,各方人士很快就看穿這個把戲。然後同樣戲碼一再上演。
官員為何不斷提出其他人全認為不可靠的計畫?因為不知怎麼搞的,歐巴馬政府和聯邦準備理事會(Fed)高層,都說服他們自己相信,有問題的資產,這年頭通常指「有毒廢棄物」,其實質價值比任何人願意付的高很多,如果這些資產獲得合理估價,我們的所有麻煩都迎刃而解。
因此,財長蓋納最近接受訪問時,企圖區分問題資產的「基本固有經濟價值」,與這些資產現在「被人為壓低的價值」之間的差別。在最近的交易中,即便是AAA級貸款擔保證券,都賣不到40美分,但蓋納似乎認為這些證券的價值遠比售價高。
他宣布,政府的職責是「提供資金協助市場恢復運作」,把有毒廢棄物(資產)的價值拉抬到原本應有的價位。
此外,官員似乎相信,讓有毒廢棄物獲得合理的價格,就能把我們各大金融機構的所有疑難雜症治癒。聯準會主席柏南克在被問及「殭屍銀行」問題時宣稱,「我不知道美國金融體系內有任何大殭屍金融機構」,他並特別否認AIG,沒錯AIG!是殭屍。(殭屍指的是實際上已破產,在政府援助下存活的金融機構。)
就是這個AIG集團,在債券違約時,未遵守承諾,償清對其他金融機構的債務,當時AIG已獲得政府1,500億美元援助,並獲政府承諾再挹注300億美元。
事實是,柏南克─蓋納計畫,也就是政府不斷以各種略微不同版本提出的計畫,根本行不通。
以這項計畫的最新化身為例:這項提案對願意買下問題資產的私人投資人提供低利貸款。這勢必拉抬有毒廢棄物的價格,因為這提供「正面你們贏,反面我們輸」(穩賺不賠)的建議。這項計畫載明,如果資產價格上漲,能讓投資人獲利,如果價格大跌,投資人可以全身而退。
但這足以讓金融體系健全嗎?不能。
這樣想吧:利用納稅人的錢去補助有毒廢棄物的價格,政府把好處分給當初犯錯買下這些資產的每一個人。部分好處將流到需要的地方,支撐重要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但大部分好處會流向不需要救或不值得救的人。
而且這意味政府必須花數兆美元,讓金融體系恢復健全,肯定會引起社會激烈抗議,並加深對預算赤字的憂慮。(沒錯,即便強烈主張像你們所提出的財政振興方案的人,也很擔心赤字。)在現實上,這根本不會發生。
那麼為什麼這個一再被消滅,又一再借屍還魂的殭屍主意如此穩如泰山?我擔心,答案在於官員仍不願面對現實。他們不要面對各大金融機構的慘狀,因為想要在至少不暫時接管的情況下,去救一家實際上已破產的銀行十分困難。而暫時國有化顯然仍被視為不可能的事。
但拒絕面對現實,實際上代表缺乏行動。我和總統有著同樣的憂慮:不行動可能導致經濟跌跌撞撞不只幾個月或幾年,也許是10年以上。
(本文作者Paul Krugman為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 Mar 07 Sat 2009 06:21
克魯曼專欄》歐巴馬碰到銀行…就破功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