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7大錢潮,你投資了嗎?
2007/07/30
【聯合報╱王開平/報導】
碎形理論之父曼德伯揭露金融市場動向之謎。
早安財經/提供


「去年底,我就看好台灣經濟今年會止跌回溫。我們出版社開新書系,選了『2007大錢潮,你投資了嗎?』當第一波文宣海報標題。」財經記者出身的早安財經文化發行人沈雲驄,對市場環境的風向走勢,練就敏銳的嗅覺與洞察力。三年前網路泡沫化造成股價崩盤的哀鴻遍野中,面對投資客疑慮股市是否陷入冰河期長黑的憂心,沈雲驄秉持一貫審慎的樂觀:「任何金融市場活動都有周期循環,跌到一定程度,自然會爬升翻紅。」


理解景氣周期循環的定性並非難事,但拿捏翻轉的關鍵時點搶先卡位下注或提前出場避險,卻考驗著財經專家的專業實力。「我去年看到一本很有趣的英文書,數學家用碎形幾何理論分析高風險的棉花市場價格走勢圖、尼羅河氾濫周期表,建立套用在金融投資的有效經濟模型。」沈雲驄搶先簽下這本貝諾‧曼德伯(Benoit Mandelbrot)高知識密度的新書《股價,棉花與尼羅河密碼》(The(Mis)Behavior of Markets),中譯書本周由早安財經推出。


原籍波蘭的曼德伯在學界早有盛名,1975年發表「碎形幾何學」(fractal geometry)理論,有如在學界投下威力驚人的震撼彈。一直以來,像樹木的分杈、動物的犄角、螺貝的旋圈、山的走勢、雲的形狀,這些歐幾里得幾何學無法說明規則的複雜圖形,到曼德伯眼中,卻洞穿原本「參差不齊」的碎形並非一般人認為的雜亂無章。他指出「碎形」其實有「自相似性」,把圖形的任意局部放大/縮小,仍然展現原本特有的形態。「從不規則中發現規則」的碎形幾何,改寫人們對「不規則是人生中不可控制的一部分」的成見,替曼德伯贏來1993年沃爾夫物理學大獎榮耀。


1944年逃避二戰戰火,二十歲的曼德伯避居法國里昂,藏身在學校。他完全看不懂黑板上密密麻麻的數字和符號演算,等老師開始講解代數時,他大剌剌舉手:「老師,你根本不必計算,答案很明顯。」他巧妙地用幾何方式快速解題,「別人看到方程式,曼德伯卻看到圖形。」擁有與眾不同的洞見天賦,在普林斯頓做完博士後研究,曼德伯不走學術研究的常軌,反倒進入紐約IBM研究中心鑽研金融圖表。


獨具「慧眼」的科學家最驚人的本事是:「從截然不同的圖形間,看出某種關聯」,曼德伯就指出「收入分布圖和棉花價格圖、風力發電圖和某金融圖表,竟頗為神似」。碎形幾何的理論發明由研究商品行情圖表促成,又滲透回金融市場研究體系,曼德伯直言:「我不是以經濟學家或金融專家的身分從事研究,而是從數學家、實驗科學家角度著手。」《股價,棉花與尼羅河密碼》新書中,他藉由名稱嚇人的「多碎形時間的分段布朗運動」,建立金融市場模型,再推出虛擬的價格變化圖,得出五項「金融市場的行為特徵」:


一、風險非偶然:價格劇烈震盪是金融市場的正常現象,而非偶然的脫序。


二、禍不單行:市場波動往往成群出現,全球各地交易所都一樣,開市前十五分鐘是重要指標。


三、市場是有「個性」的:價格並非只受實際發生的事件、新聞或人的影響。投資人、投機客、企業家和銀行家一塊進駐市場時,會產生特別的互動關係,力量遠比單純的「相加」效果驚人。


四、市場會被誤導:投資人常將各種圖形奉為圭臬,視做賺錢寶典。為在亂無章法的市場硬是要找出章法,往往刻意強調大起大落的現象。


五、市場的時間是相對的:市場有自己一套「交易時間」,跟一般人所謂的時間並不同步。市場波動劇烈時,交易時間加快;市場平穩時,交易時間變得緩慢。


印證熱錢悶燒、台灣股市上攻萬點行情的現況,曼德伯是否展現了先知的預見?「學開車,不見得要懂車子運轉的原理;同樣,投資股市也不一定要了解金融市場運作的根本道理。」然而新書中他持續諄諄告誡:市場風險很高很高,原比主流經濟理論認為的高出許多;價格經常急劇跳動,而非平緩滑行,因此風險更高;不穩定是市場的本質,泡沫無可避免;市場會騙人……讀完全書,曼德伯最想告訴你的,恐怕是:「根據標準市場理論,我們無法戰勝市場。不過即便如此,我們仍可以避開金融風暴的衝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x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