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黑眼圈》消除黑眼圈 穴道按摩DIY
2008/07/17
【元氣周報/記者劉惠敏/報導】
風池
取穴法:雙手掌心貼住耳朵,十指自然張開抱頭,大拇指下,枕骨下之凹陷處。
按摩法:以大拇指指腹按住穴位,向對側眼睛方向輕輕按揉。
合谷
取穴法:張開虎口,約在食指骨與拇指骨交界,略偏食指側。
按摩法:以大拇指指腹按住穴位,向骨肉間輕輕按揉。
迎香
取穴法:鼻孔下緣平行,與法令紋(微笑時鼻旁八字形的紋線)相交處。
按摩法:以食指指腹按住穴位,向內向上輕輕按揉。
印堂
取穴法:兩眉頭之正中點。
按摩法:將食指彎曲,以指間關節於眉尖處上下按摩。
攢竹
取穴法:約眉頭附近,眉稜骨向眼眶凹陷之轉折處。
按摩法:以大拇指指腹按住穴位,輕輕按揉。或以單手食指與拇指指腹分別輕捏左右穴位按摩,輕輕按揉。
【2008/07/14 元氣周報】
==============================================================
【撰文/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 邱品齊】
產生黑眼圈的原因
黑眼圈生成的原因,簡單來說可以分成內在因素及外在因素兩大類。其中身體疾病的部分如心臟病、甲狀腺疾患、肝臟病、遺傳性血液疾病、維他命K缺乏症、原發性腎上腺功能低下症及體液過度滯留都會造成黑眼圈的徵兆。
此外現代人經常性地長時間打電腦玩電動或盯著螢幕看,也會因為過度疲勞及用眼過度,造成下眼窩水腫形成泡泡眼而產生黑眼圈的現象。
「眼瞼皮膚」是全身皮膚中最薄、最柔軟也是最脆弱的部位,整層只有0.5公厘的厚度,加上缺乏汗腺及皮脂腺,還需要每天持續不斷地眨眼動作及長期暴露在紫外線底下,使得它成為最容易受傷及老化的皮膚部位。
一旦眼周血管回流不良,造成血流壅塞的情形,就會使得多餘的水分及血液積聚於眼睛下方,造成眼下皮膚出現「浮腫及藍黑色眼暈」的情形。
此外眼周的皮膚下因為皮膚薄、支撐少,加上每天都要眨動一萬次以上,所以比其他地方更容易有皺紋產生,通常在25歲開始就會有「眼周皺紋」的產生。之後,眼皮內的膠原蛋白及彈性纖維會隨著老化而不斷流失,逐漸形成「眼皮鬆弛與下垂」的情形。而後續的老化現象還會造成下眼皮脂肪凸出,此時合併魚尾紋及眼皮鬆弛下垂的情形,即是俗稱的「眼袋」,而這些徵狀都會加深黑眼圈的顏色。
各式各樣的黑眼圈
臨床上黑眼圈的分類,一般說來可以分成三型:
(一)色素型(Hyperpigmentation):
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因為體質遺傳的關係,有些人眼睛周圍的皮膚,先天就比鄰近部位的皮膚深色,而此類患者也常伴隨眼窩深邃及家族性傾向的情形。通常這類的色素型黑眼圈,在上下眼皮都會產生色素沉澱(棕黑色到藍灰色)的情形,常常是從小就發生,而且不會有不適症狀。
另外一種是後天性色素型黑眼圈,此類黑眼圈常常導因於眼周皮膚的慢性濕疹或發炎,患者可能是有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藥物疹、長期搓揉眼部或陽光曝曬及化妝品使用不當所致。
(二)血管型(Hypervascularity):
主要是由於眼睛周遭血液循環不佳所造成,此類型的黑眼圈在台灣相當常見。此型黑眼圈與過敏體質有關,患者常伴隨著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竇炎及長期鼻塞等鼻病。
此外,像是熬夜、失眠、大哭、酗酒、過度疲勞、用眼過度及攝取過多鹽分、水分還有女性在月經前、懷孕末期及更年期……等等,也容易因為眼周血流循環不順暢,產生浮腫及藍黑色黑眼圈的情形。
(三)結構型(Anatomy):
有些年輕人因為先天性眼輪匝肌(Orbicularis oculi muscle)肥厚的關係,笑的時候眼輪匝肌收縮會在眼下產生「臥蠶」,於是跟臉頰交界處會產生凹溝的情形,而在視覺上形成假性黑眼圈。
此外像是長期的日曬與紫外線的傷害及長期持續的眨眼動作,會造成真皮內膠原蛋白及彈性纖維的減少及變性,而造成皮下組織變薄及眼周靜態紋與鬆弛下垂的變化。
由於眼皮皮膚很薄,使得眼皮的保水能力較差,很容易產生粗糙及細紋(Fine line)。如果之後不加以保養處理,小細紋就會日益加深變成深紋(Coarse wrinkle)。加上眼周的表情紋及動態紋還有長期老化與重力的影響,使得下眼皮脂肪組織澎出下垂而形成的眼袋,以上這些不同的因素都是會加深視覺上黑眼圈的程度。
戰勝黑眼圈的招術
想治療黑眼圈前一定要先了解到底自己是屬於哪種黑眼圈,千萬不要自己亂判斷亂用偏方。由於黑眼圈形成的原因不盡相同,在治療上,醫師也是會依據不同的成因來給予不同的治療,如此一來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相關的處理可以參考本期雜誌。
【健康世界 2008年5月號】
=================================================================
眼部穴道按一按 打敗貓熊眼
2009/03/17
【聯合報/田宜民/台北市明悅中醫診所副院長】
貓熊來台,黑黑的眼圈讓人覺得很可愛,但這樣的眼圈若出現在人類臉上,就令人傷腦筋了。經濟衰退,在失業、裁員等壓力下,長期緊張、熬夜的人,睡不好,就可能出現貓熊眼。
形成黑眼圈的先天性因素包括天生眼部周圍皮膚較其他皮膚暗沉;眼部皮膚較薄、較鬆弛,微血管容易顯現。也有人是過敏體質,因經常眼眶腫癢、鼻子不舒服,搓揉眼部使眼睛下方肌膚微血管破裂。
而黑眼圈的後天性因素過度疲勞或眼睛過度使用、長期盯看電腦、電視螢幕、熬夜、作息與生理時鐘不協調等且休息不足時,自主神經失調,血管血流循環不暢,引起眼輪匝肌及眼瞼皮膚的靜脈血流鬱塞,而產生黑眼圈,則是形成黑眼圈的後天因素 。
此外,化妝品殘留或卸妝不當,某些深色化妝品可能會滲透,或未好好卸妝導致化妝品色素沉澱、卸妝力道過大,使眼部肌膚過度拉扯;年紀增加,皮膚保水度降低,讓真皮層變薄等皮膚老化因素,使血管顏色更加凸顯;減肥過度或眼袋抽脂過量,數年以後反導致眼眶凹陷,也會黑眼圈。
避免黑眼圈,首先注重睡眠品質。若屬於過度緊張、失眠、睡眠品質不佳,可使用酸棗仁、五味子,以養心安神,抗壓解鬱,幫助入睡;若平常工作勞累,眼睛使用過度,導致疲勞、痠澀者,可以使用參菊茶,即人參鬚與菊花各三錢泡茶,養肝明目,補養元氣。
也可按摩為眼睛減壓,眼睛四周穴道如攢竹、睛明、承泣、太陽、絲竹空、魚腰等,但力道不宜過重,可以消除眼睛疲勞,增加眼部血液循環,促進黑眼圈消散。熱敷、冷敷交替也可以改善眼部的血液循環,減少靜脈鬱血。
改善過敏體質,可利用中醫治療,以減少眼睛及鼻子不適,避免黑眼圈繼續惡化。中醫常使用白芷、薏仁、茯苓、山藥、珍珠粉等,具有美白養顏功效的養生中藥材,內服或敷臉,效果都不錯。
蔬果中含豐富的維生素C,也可以達到美白的功效。另外,適當補充含維生素A的食物,如肉類、肝臟、深色葉菜、胡蘿蔔、木瓜、芒果、柑橘等,能維持眼部正常功能,有助於消除黑眼圈。
======================================
黑眼圈》常見黑眼圈分類及治療方法
2008/07/17
【元氣周報/記者劉惠敏/報導;資料來源/邱品齊、鄭惠文醫師】
一、色素型
成因:色素型黑眼圈通常與體質遺傳或外在因素有關,遺傳是指先天眼周皮膚比鄰近部位皮膚顏色深,往往是從小就有熊貓眼,但不會感覺到不適。
外在因素造成的色素型黑眼圈,常受皮膚疾病或化妝品使用不當的影響,如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發炎造成皮膚損傷、陽光曝曬,或者保養品、睫毛膏使用不當,再加上未清潔乾淨,則會造成發炎而致色素沉著。
型態:會伴隨眼皮發癢、發紅、甚至脫屑,顏色從淺棕到深棕色,分布不均勻,用手指將黑眼圈部位撐平,顏色依然存在。
治療建議:對於外因性造成的熊貓眼,書田診所皮膚科主治醫師鄭惠文表示,若是皮膚炎、不當使用彩妝品造成的皮膚損傷,應盡快診治,治療後再利用眼霜產品修復皮膚,使用溫和產品清潔眼部、輕柔卸眼妝減少傷害。
二、血管型
成因:台灣最常見的黑眼圈類型,眼睛周遭血液循環不佳造成。因為鼻子與眼睛附近血液循環相通,有過敏體質,如過敏性鼻炎造成長期鼻塞者,下眼眶血液循環變差,造成靜脈血流淤塞、血管擴張,形成青紫色或藍黑色陰影。
另外,熬夜、失眠、酗酒、過度疲勞、用眼過度以及女性月經前、懷孕後期、更年期都會引起眼周血流循環不順暢,形成黑眼圈。
型態:有人從小就有,也可能長大才明顯變成大熊貓眼,程度時好時壞。通常避免誘發因素,例如減少過敏、避免熬夜等,就可見改善效果,手指按壓黑眼圈的部位,不一定會讓顏色變淡。
治療建議:首要之務是改變生活習慣,減少眼部過度疲勞,邱品齊提醒,不要長時間盯著電腦。減少環境的過敏原,治療過敏、服用抗組織胺,改善過敏性鼻病造成的黑眼圈。
三、結構型
成因:有人先天眼睛下方肌肉就比較肥厚,在笑的時候,下眼皮隆起產生俗稱的「臥蠶」,如此與臉頰交界處形成凹陷,造成假性黑眼圈;也有人因為骨架因素,眼部骨架結構較凹陷,使眼窩較深邃,或是眉骨較凸出,這些情況輕微時,因為輪廓鮮明,反而有一種魅力。
型態:長期日曬、紫外線傷害、持續的眨眼及老化,造成真皮內膠原蛋白及彈性纖維減少或變性,而使眼下結締組織流失,眼周靜態紋、鬆弛下垂,甚至下眼皮脂肪膨出、下垂形成眼袋,都會加深黑眼圈的程度。如果試著用手指將黑眼圈部位撐平,顏色有可能會變淡。
治療建議:消除臥蠶可以注射肉毒桿菌,肌肉不會動作就不會形成假性黑眼圈;而眼袋加深的黑眼圈,則需要手術去除或改善眼袋。
老化或是先天結構性造成的不飽滿、凹陷,可注射玻尿酸、或取他處體脂肪填充。
【2008/07/14 元氣周報】
====================================
遠離黑眼圈 正常作息才是王道
2007/08/06
【曾忠仁/台北市美麗境界診所院長】
近日股市波動劇烈,許多股票族苦苦守候在螢幕前緊盯著手中股票的一舉一動,戰戰兢兢地規劃投資買賣。精打細算的股票族,在謹慎理財的同時,也別忽略了眼部保養,小心黑眼圈不知不覺找上您!
黑眼圈一般分為兩種型態,即色素型和血管型。
色素型黑眼圈是黑色素細胞分泌黑色素聚積而形成的。原因大致有因眼周皮膚乾燥引起的濕疹發炎,進而造成色素沉澱,也有些人在眼皮下方長雀斑、日光性小痣、太田母斑或顴骨母斑,或是長期未徹底卸妝及不當搓揉眼睛等,通常用左旋C類的眼霜或眼露,或尋求醫學美容即可淡化。
而股票族最易得的是血管型黑眼圈。血管型黑眼圈是因眼周微血管血液循環不良所形成,在長時間瀏覽及專一注視,如電腦族、網路族,因無法適時讓眼睛休息,使血液停滯眼底部位,就會很容易產生血管型黑眼圈。另一個成因則是過敏性鼻炎,因為鼻炎會使鼻腔內的供應血流速度變慢,也會連帶造成周圍血液循環不好。
血管型黑眼圈平日的眼周保養,可採溫熱(41-43度)的毛巾敷10-15分鐘,利用溫熱傳導使眼周加強循環,之後再塗抹維他命K的眼部保養品,即可緩解症狀。若情形較嚴重的話,建議可透過脈衝染料雷射,使曲張血管的部位(黑眼圈)凝集收縮,有效治療血管所引起的相關皮膚症狀,並且不會有傷口。
黑眼圈儼然已成現代人的一種文明症狀,不僅妨礙美觀,也會讓人看起來像是吸毒仔一般。其實不管哪種類型的黑眼圈,想要真正獲得改善,正常良好的生活作息才是關鍵因素,因此平日除了好好保護眼睛之外,眼周的皮膚也應當貼心保養,以免細紋、黑眼圈,甚至眼袋,就會悄悄地找上我們。
【2007/08/06 聯合報】
2008/07/17
【元氣周報/記者劉惠敏/報導】
風池
取穴法:雙手掌心貼住耳朵,十指自然張開抱頭,大拇指下,枕骨下之凹陷處。
按摩法:以大拇指指腹按住穴位,向對側眼睛方向輕輕按揉。
合谷
取穴法:張開虎口,約在食指骨與拇指骨交界,略偏食指側。
按摩法:以大拇指指腹按住穴位,向骨肉間輕輕按揉。
迎香
取穴法:鼻孔下緣平行,與法令紋(微笑時鼻旁八字形的紋線)相交處。
按摩法:以食指指腹按住穴位,向內向上輕輕按揉。
印堂
取穴法:兩眉頭之正中點。
按摩法:將食指彎曲,以指間關節於眉尖處上下按摩。
攢竹
取穴法:約眉頭附近,眉稜骨向眼眶凹陷之轉折處。
按摩法:以大拇指指腹按住穴位,輕輕按揉。或以單手食指與拇指指腹分別輕捏左右穴位按摩,輕輕按揉。
【2008/07/14 元氣周報】
==============================================================
【撰文/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 邱品齊】
產生黑眼圈的原因
黑眼圈生成的原因,簡單來說可以分成內在因素及外在因素兩大類。其中身體疾病的部分如心臟病、甲狀腺疾患、肝臟病、遺傳性血液疾病、維他命K缺乏症、原發性腎上腺功能低下症及體液過度滯留都會造成黑眼圈的徵兆。
此外現代人經常性地長時間打電腦玩電動或盯著螢幕看,也會因為過度疲勞及用眼過度,造成下眼窩水腫形成泡泡眼而產生黑眼圈的現象。
「眼瞼皮膚」是全身皮膚中最薄、最柔軟也是最脆弱的部位,整層只有0.5公厘的厚度,加上缺乏汗腺及皮脂腺,還需要每天持續不斷地眨眼動作及長期暴露在紫外線底下,使得它成為最容易受傷及老化的皮膚部位。
一旦眼周血管回流不良,造成血流壅塞的情形,就會使得多餘的水分及血液積聚於眼睛下方,造成眼下皮膚出現「浮腫及藍黑色眼暈」的情形。
此外眼周的皮膚下因為皮膚薄、支撐少,加上每天都要眨動一萬次以上,所以比其他地方更容易有皺紋產生,通常在25歲開始就會有「眼周皺紋」的產生。之後,眼皮內的膠原蛋白及彈性纖維會隨著老化而不斷流失,逐漸形成「眼皮鬆弛與下垂」的情形。而後續的老化現象還會造成下眼皮脂肪凸出,此時合併魚尾紋及眼皮鬆弛下垂的情形,即是俗稱的「眼袋」,而這些徵狀都會加深黑眼圈的顏色。
各式各樣的黑眼圈
臨床上黑眼圈的分類,一般說來可以分成三型:
(一)色素型(Hyperpigmentation):
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因為體質遺傳的關係,有些人眼睛周圍的皮膚,先天就比鄰近部位的皮膚深色,而此類患者也常伴隨眼窩深邃及家族性傾向的情形。通常這類的色素型黑眼圈,在上下眼皮都會產生色素沉澱(棕黑色到藍灰色)的情形,常常是從小就發生,而且不會有不適症狀。
另外一種是後天性色素型黑眼圈,此類黑眼圈常常導因於眼周皮膚的慢性濕疹或發炎,患者可能是有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藥物疹、長期搓揉眼部或陽光曝曬及化妝品使用不當所致。
(二)血管型(Hypervascularity):
主要是由於眼睛周遭血液循環不佳所造成,此類型的黑眼圈在台灣相當常見。此型黑眼圈與過敏體質有關,患者常伴隨著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竇炎及長期鼻塞等鼻病。
此外,像是熬夜、失眠、大哭、酗酒、過度疲勞、用眼過度及攝取過多鹽分、水分還有女性在月經前、懷孕末期及更年期……等等,也容易因為眼周血流循環不順暢,產生浮腫及藍黑色黑眼圈的情形。
(三)結構型(Anatomy):
有些年輕人因為先天性眼輪匝肌(Orbicularis oculi muscle)肥厚的關係,笑的時候眼輪匝肌收縮會在眼下產生「臥蠶」,於是跟臉頰交界處會產生凹溝的情形,而在視覺上形成假性黑眼圈。
此外像是長期的日曬與紫外線的傷害及長期持續的眨眼動作,會造成真皮內膠原蛋白及彈性纖維的減少及變性,而造成皮下組織變薄及眼周靜態紋與鬆弛下垂的變化。
由於眼皮皮膚很薄,使得眼皮的保水能力較差,很容易產生粗糙及細紋(Fine line)。如果之後不加以保養處理,小細紋就會日益加深變成深紋(Coarse wrinkle)。加上眼周的表情紋及動態紋還有長期老化與重力的影響,使得下眼皮脂肪組織澎出下垂而形成的眼袋,以上這些不同的因素都是會加深視覺上黑眼圈的程度。
戰勝黑眼圈的招術
想治療黑眼圈前一定要先了解到底自己是屬於哪種黑眼圈,千萬不要自己亂判斷亂用偏方。由於黑眼圈形成的原因不盡相同,在治療上,醫師也是會依據不同的成因來給予不同的治療,如此一來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相關的處理可以參考本期雜誌。
【健康世界 2008年5月號】
=================================================================
眼部穴道按一按 打敗貓熊眼
2009/03/17
【聯合報/田宜民/台北市明悅中醫診所副院長】
貓熊來台,黑黑的眼圈讓人覺得很可愛,但這樣的眼圈若出現在人類臉上,就令人傷腦筋了。經濟衰退,在失業、裁員等壓力下,長期緊張、熬夜的人,睡不好,就可能出現貓熊眼。
形成黑眼圈的先天性因素包括天生眼部周圍皮膚較其他皮膚暗沉;眼部皮膚較薄、較鬆弛,微血管容易顯現。也有人是過敏體質,因經常眼眶腫癢、鼻子不舒服,搓揉眼部使眼睛下方肌膚微血管破裂。
而黑眼圈的後天性因素過度疲勞或眼睛過度使用、長期盯看電腦、電視螢幕、熬夜、作息與生理時鐘不協調等且休息不足時,自主神經失調,血管血流循環不暢,引起眼輪匝肌及眼瞼皮膚的靜脈血流鬱塞,而產生黑眼圈,則是形成黑眼圈的後天因素 。
此外,化妝品殘留或卸妝不當,某些深色化妝品可能會滲透,或未好好卸妝導致化妝品色素沉澱、卸妝力道過大,使眼部肌膚過度拉扯;年紀增加,皮膚保水度降低,讓真皮層變薄等皮膚老化因素,使血管顏色更加凸顯;減肥過度或眼袋抽脂過量,數年以後反導致眼眶凹陷,也會黑眼圈。
避免黑眼圈,首先注重睡眠品質。若屬於過度緊張、失眠、睡眠品質不佳,可使用酸棗仁、五味子,以養心安神,抗壓解鬱,幫助入睡;若平常工作勞累,眼睛使用過度,導致疲勞、痠澀者,可以使用參菊茶,即人參鬚與菊花各三錢泡茶,養肝明目,補養元氣。
也可按摩為眼睛減壓,眼睛四周穴道如攢竹、睛明、承泣、太陽、絲竹空、魚腰等,但力道不宜過重,可以消除眼睛疲勞,增加眼部血液循環,促進黑眼圈消散。熱敷、冷敷交替也可以改善眼部的血液循環,減少靜脈鬱血。
改善過敏體質,可利用中醫治療,以減少眼睛及鼻子不適,避免黑眼圈繼續惡化。中醫常使用白芷、薏仁、茯苓、山藥、珍珠粉等,具有美白養顏功效的養生中藥材,內服或敷臉,效果都不錯。
蔬果中含豐富的維生素C,也可以達到美白的功效。另外,適當補充含維生素A的食物,如肉類、肝臟、深色葉菜、胡蘿蔔、木瓜、芒果、柑橘等,能維持眼部正常功能,有助於消除黑眼圈。
======================================
黑眼圈》常見黑眼圈分類及治療方法
2008/07/17
【元氣周報/記者劉惠敏/報導;資料來源/邱品齊、鄭惠文醫師】
一、色素型
成因:色素型黑眼圈通常與體質遺傳或外在因素有關,遺傳是指先天眼周皮膚比鄰近部位皮膚顏色深,往往是從小就有熊貓眼,但不會感覺到不適。
外在因素造成的色素型黑眼圈,常受皮膚疾病或化妝品使用不當的影響,如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發炎造成皮膚損傷、陽光曝曬,或者保養品、睫毛膏使用不當,再加上未清潔乾淨,則會造成發炎而致色素沉著。
型態:會伴隨眼皮發癢、發紅、甚至脫屑,顏色從淺棕到深棕色,分布不均勻,用手指將黑眼圈部位撐平,顏色依然存在。
治療建議:對於外因性造成的熊貓眼,書田診所皮膚科主治醫師鄭惠文表示,若是皮膚炎、不當使用彩妝品造成的皮膚損傷,應盡快診治,治療後再利用眼霜產品修復皮膚,使用溫和產品清潔眼部、輕柔卸眼妝減少傷害。
二、血管型
成因:台灣最常見的黑眼圈類型,眼睛周遭血液循環不佳造成。因為鼻子與眼睛附近血液循環相通,有過敏體質,如過敏性鼻炎造成長期鼻塞者,下眼眶血液循環變差,造成靜脈血流淤塞、血管擴張,形成青紫色或藍黑色陰影。
另外,熬夜、失眠、酗酒、過度疲勞、用眼過度以及女性月經前、懷孕後期、更年期都會引起眼周血流循環不順暢,形成黑眼圈。
型態:有人從小就有,也可能長大才明顯變成大熊貓眼,程度時好時壞。通常避免誘發因素,例如減少過敏、避免熬夜等,就可見改善效果,手指按壓黑眼圈的部位,不一定會讓顏色變淡。
治療建議:首要之務是改變生活習慣,減少眼部過度疲勞,邱品齊提醒,不要長時間盯著電腦。減少環境的過敏原,治療過敏、服用抗組織胺,改善過敏性鼻病造成的黑眼圈。
三、結構型
成因:有人先天眼睛下方肌肉就比較肥厚,在笑的時候,下眼皮隆起產生俗稱的「臥蠶」,如此與臉頰交界處形成凹陷,造成假性黑眼圈;也有人因為骨架因素,眼部骨架結構較凹陷,使眼窩較深邃,或是眉骨較凸出,這些情況輕微時,因為輪廓鮮明,反而有一種魅力。
型態:長期日曬、紫外線傷害、持續的眨眼及老化,造成真皮內膠原蛋白及彈性纖維減少或變性,而使眼下結締組織流失,眼周靜態紋、鬆弛下垂,甚至下眼皮脂肪膨出、下垂形成眼袋,都會加深黑眼圈的程度。如果試著用手指將黑眼圈部位撐平,顏色有可能會變淡。
治療建議:消除臥蠶可以注射肉毒桿菌,肌肉不會動作就不會形成假性黑眼圈;而眼袋加深的黑眼圈,則需要手術去除或改善眼袋。
老化或是先天結構性造成的不飽滿、凹陷,可注射玻尿酸、或取他處體脂肪填充。
【2008/07/14 元氣周報】
====================================
遠離黑眼圈 正常作息才是王道
2007/08/06
【曾忠仁/台北市美麗境界診所院長】
近日股市波動劇烈,許多股票族苦苦守候在螢幕前緊盯著手中股票的一舉一動,戰戰兢兢地規劃投資買賣。精打細算的股票族,在謹慎理財的同時,也別忽略了眼部保養,小心黑眼圈不知不覺找上您!
黑眼圈一般分為兩種型態,即色素型和血管型。
色素型黑眼圈是黑色素細胞分泌黑色素聚積而形成的。原因大致有因眼周皮膚乾燥引起的濕疹發炎,進而造成色素沉澱,也有些人在眼皮下方長雀斑、日光性小痣、太田母斑或顴骨母斑,或是長期未徹底卸妝及不當搓揉眼睛等,通常用左旋C類的眼霜或眼露,或尋求醫學美容即可淡化。
而股票族最易得的是血管型黑眼圈。血管型黑眼圈是因眼周微血管血液循環不良所形成,在長時間瀏覽及專一注視,如電腦族、網路族,因無法適時讓眼睛休息,使血液停滯眼底部位,就會很容易產生血管型黑眼圈。另一個成因則是過敏性鼻炎,因為鼻炎會使鼻腔內的供應血流速度變慢,也會連帶造成周圍血液循環不好。
血管型黑眼圈平日的眼周保養,可採溫熱(41-43度)的毛巾敷10-15分鐘,利用溫熱傳導使眼周加強循環,之後再塗抹維他命K的眼部保養品,即可緩解症狀。若情形較嚴重的話,建議可透過脈衝染料雷射,使曲張血管的部位(黑眼圈)凝集收縮,有效治療血管所引起的相關皮膚症狀,並且不會有傷口。
黑眼圈儼然已成現代人的一種文明症狀,不僅妨礙美觀,也會讓人看起來像是吸毒仔一般。其實不管哪種類型的黑眼圈,想要真正獲得改善,正常良好的生活作息才是關鍵因素,因此平日除了好好保護眼睛之外,眼周的皮膚也應當貼心保養,以免細紋、黑眼圈,甚至眼袋,就會悄悄地找上我們。
【2007/08/06 聯合報】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