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編譯陳世欽/報導】

2008.04.28 01:53 am


日本威士忌常被品酒人士認為不道地,還和英國釀的紅酒一樣成為各界調侃的對象。但今年日本威士忌卻在國際權威競賽拿下雙料冠軍,擊敗所有享譽全球數百年的蘇格蘭品牌,震驚品酒界。

星期泰晤士報27日報導,「威士忌雜誌(Whisky Magazine)」主辦的年度國際競賽中,日本余市(Yoichi)20年單一純麥威士忌被選為最佳單一純麥威士忌,擊敗數十種參賽品牌,包括去年奪冠的蘇格蘭斯開島(Isle of Skye)塔利斯科(Talisker)18年單一純麥威士忌。這是蘇格蘭威士忌首度丟掉單一純麥威士忌獎。

評審表示,每瓶售價150英鎊(約台幣9,000元)的余市20年單一純麥威士忌「巧妙融合蘇格蘭威士忌的煙燻味與甜黑醋栗的風味」,散發「爆炸性香氣」,入喉「留下濃郁綿長的芳香」。余市威士忌在日本北海道札幌附近釀造,是日本知名酒廠一甲(Nikka)旗下品牌。

在調和式威士忌方面,日本三得利「響(Suntory Hibiki)」獲評鑑為全球最優質的調和式威士忌。

這項評鑑結果震驚蘇格蘭,因為威士忌與風笛、肉餡羊肚、蘇格蘭裙同為蘇格蘭民族認同的具體象徵,如今竟輸給日本威士忌,有如一九七○年代法國頂級紅酒輸給美國加州紅酒。

評審指出,日本氣候多變化,有助於佳釀熟成,並造就香氣更濃郁、更純粹的威士忌。

max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晚報╱編譯范振光/綜合報導】

2008.04.22 03:17 pm


看準趨勢及早布局,是投資的最高原則,美國避險基金業者Passport資本公司的創辦人博爾班就靠這個原則取得獲利的「護照」,在去年狂賺3.7億美元 (台幣112億5170萬元)。

2004年房市熱 開始放空

美國房地產2004年熱到不行、金融機構隨意放款,博爾班知道房市遲早會崩盤,著手避險,開始放空次級房貸業者的股票。然而美國房市繼續上漲,博爾班加碼投資信用違約交換(CDS)。

去年夏天,次貸大泡泡終於破裂,博爾班的投資部位價值大增。富比世雜誌報導,購買他的25億美元旗艦基金Passport 全球策略基金的投資人,雖然要扣1.5%的管理費和多達20%的分紅,去年報酬率仍高達219%。Passport旗下另有三支規模較小的基金,扣掉必要費用後,報酬率在64%到134%之間。

44歲的博爾班有膽識等待長達五年、願意承受短期虧損的痛苦,是他和其他避險基金經理人最大的差異。

長期平均報酬率要達兩位數

Passport基金的月報酬率可能負兩位數,但博爾班不在乎,因為他的目標是長期平均報酬率兩位數,受不了短期波動的人別投資。Passport的最低投資金額是一百萬美元,閉鎖期一到三年。

博爾班的成功起自早年的教訓。他從1994年用信用卡借了五萬美元,當起職業投資人,可是因為重押在一檔熱門生技股,本錢差點賠掉大半。他慢慢積少成多,終於把卡債還清,也體會到短期投資有如賭博,真正的投資需要做功課和耐心。

他後來在一家小型避險基金當了三年基層研究員,對投資原則有更深的體認。2000年8月,他向朋友們借了80萬美元成立Passport公司。當時科技股正要泡沫化,他做多能源股、放空科技股,2000年只投資五個月就賺36%,而同時期史坦普五百指數下挫7%。

花長時間做功課後就下大注

博爾班研究過價值型投資大師巴菲特、坦伯頓的投資方法,也和他們一樣認為,所謂多元化投資是不懂的人做的事。他和研究人員花長時間做功課後就下大注,投資標的包括黃金、原物料和新興市場。

對於美國市場,博爾班當然站在空方。他認為,美國房價還會跌一段時間,而消費者荷包吃緊,將不利美國經濟成長、美元走勢,而美元疲軟將帶來物價上漲的長期問題。

他認為,投資人未來幾年會繼續把錢投入新興市場 (尤其是中國和印度)、黃金等硬資產。他表示,石油等礦物以及商品的供給面變化不多,但需求不斷增加,價格因而呈現上升趨勢。他的資金有四分之一投資在基本材料類股。

max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記者許佳佳/台北報導】

2008.04.16 02:59 am


全球糧食荒,根據外資券商報告顯示,這個趨勢未來幾年內可能都不會好轉。今年全球糧食缺口達240萬公噸,未來地球每年預計增加七千萬人口,如何餵飽人民,已成各國政府最頭痛的問題。

今年以來,包括高盛、花旗、瑞信、雷曼兄弟、摩根士丹利等多家外資券商,紛紛對糧食危機發出警語。分析師認為,糧食短缺風暴不會在短期內結束,主因之一是農作物主要生產區的亞洲、澳洲、美國等地,氣候指標都已出現不尋常跡象。

根據芝加哥期貨交易所資料顯示,過去八年稻米期貨價格漲了四倍;美國農業部更警告,如果糧荒不能有效解決,全球貧窮國家將有近一億人民瀕臨餓死的危機。

根據復華投信統計顯示,代表農產品的DAX全球農業綜合企業指數一年內就漲了百分之98,遠遠領先同時期跌跌不休的歐美股市;就在非洲及中南美洲等多國,因食品價格高漲、人民發生暴動之際,與農產品相關題材的基金卻成為資本市場上最夯的投資標的。

不僅農糧基金被喻為會再創兩千年網路股的瘋狂商機,瑞信證券資料也顯示,歐亞多國的農產相關企業,例如肥料廠、農藥、農業機具等次產業都變成金磚,股價紛紛改寫歷史新高。糧食危機在國際市場上,已形成「窮人搶米、富人搶錢」的對比。

外資報告指出,今年內類似中國大陸之前大雪冰封內地的災情,可能在亞澳地區以暴雨肆虐的方式重演,而美國的乾旱現象則會比去年加劇。

氣候不良會加大農作收成的缺口,摩根士丹利證券表示,這對目前糧食庫存創卅年新低的市場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max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富比世 2008/04/11

【富比世/John J. Ray】

沒有什麼比貝爾斯登 (Bear Stearns) 的崩潰更能證明分析技巧的重要性了。分析技巧可以幫助投資者發現那些擁有激進或者危險的會計實踐的公司。對於這類諮詢,我們一向都求助於總部位於洛杉磯的財務分析公司 Audit Integrity。早在去年8月份,Audit Integrity 對貝爾斯登的分析就發出了多個危險警告。

今年是 Audit Integrity 為富比世網站提供一份100家最值得信賴的美國公司榜單的第二年。根據 Audit Integrity 的評估,這些公司被認為始終如一地發佈了透明的會計報表並始終如一地遵循著保守的會計程式。Audit Integrity 稱,這些公司沒有在營收和費用確認或者資產評估方面耍花招。

照片集
最值得信賴的大型公司
最值得信賴的中型公司
最值得信賴的小型公司
美國25大未公開上市企業
成長最快的25家科技企業

此外,這些排名靠前的公司沒有顯示出經常變臉的管理或者較其同行更明顯的內幕交易。Audit Integrity 還告訴我們,這類優秀的內部管理實踐使得這些公司能夠更好地迎接困難時期的挑戰。

評級是這樣進行的:Audit Integrity 基於對會計要素(與過去那些可增加股東風險的欺詐和公司治理因素有關的要素)的客觀分析為各公司的會計和公司治理風險 (Accounting and Governance Risk, AGR) 進行評分。利用0分到100分的分值,Audit Integrity 將得分排在前15%的公司評為保守級,將得分排在後10%的公司評為非常激進級。得分排在這兩極之間的公司則獲得一個中等或激進的評級。

Audit Integrity 稱,其評分系統被證明能夠在統計上可靠地預示一些消極事件,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 (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提起的強制執行訴訟、財務報告的延期、股東訴訟或破產申請。

根據不同的市值,Audit Integrity 把今年上榜的100家最值得信賴的公司分為了三個部分。憑藉87和85的 AGR 得分,Loews和 Transatlantic這兩家保險公司分列大型和中型公司類榜首。不論市值大小,在小型企業類排名榜首的資訊技術目錄和線上零售商 PC Connection憑藉88的 AGR 得分位列所有企業之首。

去年最值得信賴的機構之一、多元化投資管理企業 AllianceBernstein落選了今年的100家最值得信賴的公司榜單。AllianceBernstein 的 AGR 評級下降到了中等類別,但是 Audit Integrity 因其與養老金會計相關的危險警報而將該公司排除在今年的榜單之外。

值得注意的是,併購企業佔據了 Audit integrity 去年評出的100家最值得信賴公司的十分之一。Audit Integrity 稱,AGR 高分和未來的股市收益有著強大的關聯。但是我們必須承認,其2007年的榜單有點令人失望。在股票交易仍活躍的企業中,這類企業平均虧損了5%,而上年同期卻實現了3.5%的增長。

對於10個被併購企業在其最後一個交易日的表現的考慮,則只能稍微改善受評估企業的業績。或許,2007年的上榜企業將在經歷一個更長的時期之後會最終勝出。

要入圍該榜單,這100家公司還需要擁有2億美元或更高的市值、在過去四個季度中每個季度的 AGR 評級都達到保守或中等等級、並且在過去一年中無修改文檔或重要重編報表。它們還必須在 Audit Integrit 的 Equity Risk Ranking(股權風險評級)中獲得較高的評級,Equity Risk Ranking 能夠顯示積極的股權收益預測。

最值得信賴的美國中型公司
目的地

簡介
Loews
(圖)

多樣化財務服務企業,總部位於紐約市 (New York City),旗下擁有財產意外保險公司 CNS Financial。
亨氏食品公司 (H.J. Heinz)
(圖)

這家食品加工商生產湯、義大利麵食、冷凍和罐裝食品以及多種調味品和調味汁(包括調味蕃茄醬)。該公司製造並承銷其廣銷140多個國家的產品。
美國太陽石油公司 (Sunoco)
(圖)

這家總部位於費城 (Philadelphia) 的公司主要致力於石油煉製和銷售,經營領域包括五個細分市場:煉油和供給(佔整體業務57%的份額);零售行銷;物流;化學製品和焦炭。該公司通過其遍佈東部和中西部27個州的4,700個店鋪組成的網路供應汽油。
AGCO
(圖)

該公司總部位於佐治亞州 Duluth,製造和分銷農業設備及零部件。
Consolidated Edison
(圖)

這家位於紐約的公用事業公司為市民供應電力、天然氣和蒸汽。
資料來源:富比世,製表:許惠雯

原文:Forbes.com America's Most Trustworthy Companies

max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濟日報╱編譯劉道捷/道瓊社十三日電】

2008.04.14 03:49 am


微軟創辦人蓋茲在投資界的名氣不如股神巴菲特,但仍然大有可觀,他的投資公司投資加拿大國鐵(Canadian National Railway)、墨西哥酒廠和廣播公司,頻頻創造佳績,散戶應該學著點。

蓋茲雖然靠電腦軟體致富,他名下的投資公司卻不碰科技股。蓋茲的開斯凱投資公司(Cascade)多檔持股都已經賺到高報酬,新買的墨西哥釀酒(Fomento Economico Mexicano)前景看來也很光明。

根據開斯凱申報的最新資料,截止去年底止,開斯凱的投資標的包括持股最多的加拿大國鐵、巴菲特經營的波克夏公司(Berkshire Hathaway)、經營廢棄物處理的公共服務公司(Public Services)與墨西哥最大廣播公司電視集團(Grupo Tevevisa)

開斯凱甚至持有經營同性戀者娛樂事業的星球之外公司(PlanetOut)。

奧克拉荷馬州伍梅投資顧問公司(Womack)的伍梅為了尋找投資構想,曾經研究開斯凱的持股,幾年前,他跟著開斯凱買進的兩檔股票,即公共服務與新墨西哥州電力業者PMR資源公司,他認為如果巴菲特或開斯凱買一檔股票,這檔股票一定「有料」。

開斯凱因為蓋茲的關係,名氣很大,鈔票很多,但實際負責選股的人不是蓋茲,而是前普特南投資公司債券投資專家拉森。

拉森從1994年起擔任開斯凱事業經理,他的投資偏愛舊經濟價值股、債券和若干私募基金。他也用同樣的方法,負責蓋茲夫婦基金會的投資事宜。

開斯凱不必揭露所有持股,因此外界不可能知道開斯凱管理多少資產,不過,光是去年申報的部分,價值就高達43億美元。

開斯凱不必揭露績效,想知道開斯凱的投資報酬率更困難,不過可以根據初次申報買進日期和股價變化,算出加拿大國鐵從2000年第四季到去年底,投資報酬率為420%、從2004年開始買波克夏到去年底,投資報酬率為61%。

拉森的投資大致相當保守,但買進星球之外網站卻大為失敗,這家網路公司去年虧損5,100萬美元,股價暴跌90%,現在只剩下2.45美元,正在找買主。

開斯凱的投資組合相當集中,對很多投資人來說,風險可能太高,但其中的持股卻值得參考。

max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濟日報╱吳國卿】

2008.04.13 03:54 am


全球最大半導體設備製造商應用材料公司(Applied Materials)正積極拓展太陽能事業,寄望新技術研發和大手筆投資能大幅降低太陽能面板的製造成本,進而帶動世界能源供應的革命。

總部設在加州矽谷的應用材料公司,過去只製造協助其他業者創新的工具,但該公司最近接獲中國大陸業者一筆19億美元的訂單引起業界矚目,顯示應用材料投入太陽能產業一年多的努力已看到成果。

這筆訂單比應用材料以往接獲的最大筆晶片設備訂單大上五倍,也顯示太陽能部門對應用材料營運的貢獻,未來可望超越半導體。應用材料科技長兼新能源與環境事業部主管平托(Mark Pinto)語帶興奮地說:「太陽能最令我們員工感到振奮的是,本公司施展空間很大,可以扮演重要角色。」

積極研發 開創嶄新商機

平托曾擔任AT&T貝爾實驗室的科學家,經常對貝爾偏重創意、卻輕忽市場的文化深感挫折。但在應用材料,他親身感受到,在成長快速、亟需新方法與科技的太陽能產業,結合研發努力與營運發展確實能開創許多商機。

他說,過去應用材料依靠其他業者發明「殺手級應用產品」,以推動產業創新和維持半導體的需求,例如蘋果的iPhone 。而現在太陽能只提供全球能源需求的0.1%,且殺手級應用產品已經存在,如果能降低太陽能成本,市場潛力無可限量。

應用材料執行長史普林特(Mike Splinter)相信,該公司的科技可大幅降低太陽能成本。他說,目前太陽能發電成本約每瓦3美元到5美元,未來將可降到1美元。他說:「我們計畫藉更新既有技術和新的發明,改變太陽能的成本公式,使太陽能在全球能源供應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2006年9月宣布跨入太陽能事業的應用材料公司因為擁有處理矽晶的專業技術,而掌握改變太陽能產業的優勢。半導體與太陽能面板的主要材料都是矽晶。

平托說,半導體業的「摩爾定律」似乎也發生在太陽能面板業。英特爾公司的摩爾1965年預測,晶片的電晶體數每隔18 個月會增加一倍,現在這個經濟原則也與太陽能面板面積擴增、生產成本隨之降低不謀而合。除了生產效益外,面板愈大,裝設的成本也愈低。

承攬設備 營運模式丕變

應用材料專注於薄膜太陽能面板技術,以厚度僅2至3微米的材料吸收太陽能,並藉光電效應產生電力。不過,該公司也藉併購專精於晶矽太陽能技術的業者來分散風險。

晶矽技術使用較多矽材料,厚度約175微米。應用材料過去兩年斥資3.3億美元收購義大利晶矽測試設備製造商Baccini公司,另以1.75億美元收購瑞士晶矽切割設備製造商HCT Sharping系統公司。

Navigant顧問公司太陽能分析師明茲說,應用材料的作法正確,因為薄膜技術的市占率可能無法超過50%。她說:「成本與效益無法兩全其美。」薄膜技術雖然使用較少的矽,但轉換太陽能為電力的效率也較低。

由於應用材料的沈積設備占太陽能面板生產成本的70%,因此公司採取承攬整廠設備的作法,再把其他30%設備轉包給其他供應商。這是應用材料營運模式的一大改變,花旗集團半導體設備分析師雅庫雷說,中國大陸的大訂單顯示,應用材料提供完整解決方案的模式奏效。

應用材料的設備訂單到2010年可望超越25億美元,屆時太陽能部門的營收將達到公司營收的四分之一。不過,應用材料仍面對First Solar和Oerlikon Solar等對手的競爭,且太陽能科技的前途仍充滿變數。

(取材自金融時報)

【2008/04/13 經濟日報】

max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商時報2008.04.08

【林志昊】

 對於已經修正的原物料市場,投資大師吉姆羅傑斯(Jim Rogers)依然不改長期多頭看法。他甚至指出,在股市表現不好時,才是商品市場最佳的表現時機,而且若扣掉通貨膨脹因素,現在國際商品的價格,還不到歷史的高點。

 吉姆羅傑斯表示,在過去一個月以來,商品市場出現了明顯的價格修正,但之所以會如此,除了適當的價格修正原因外,主要還是因為受到全球經濟下滑的牽絆。

 然而,這跟股市漲多所面臨修正狀況不同的地方是,在商品市場中,看的都是供需關係,而在供給短期內趕不上需求的情況下,只要股價修正,就是可以進場的時點。

 所以,若要對原物料等大宗商品進行投資,投資連結期貨指數的ETF,或是直接投資期貨基金本身,都會比投資股票要好。尤其是農產品部份,無論是小麥、玉米、糖還是咖啡,現在的價格都還不到歷史高點。

 即便是之前每盎司價格漲破一千美元的黃金,吉姆羅傑斯也認為,若把通膨因素算進來,現在的金價要漲到每盎司兩千美元,才會達到歷史上的高點。

 至於油價也是類似,預期這一波多頭還會持續十年,每桶一百五十美元的價格將指日可待。

 不過吉姆羅傑斯強調,在全球越來越多資金前進商品市場的過程中,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商品在供給上會稍微增加,也因為這樣,所以商品市場的波動度,在未來會遠大於過去各時期。

 此外,羅傑斯也明確指出,FED將無力解決這一波由次級房貸引發的全球股市修正。因為現在已經不是光透過貨幣手段就能讓股市回穩了,最重要的是FED無法解決美元長期貶值的趨勢;如果美元弱勢地位不改,美股頂多只會在未來小幅反彈一波,之後就是繼續下跌。

 在這種情況下,世人對商品投資的需求會越來越大,當越來越多熱錢湧入,商品的波動度就會大幅增加,所以當股市牛市近入尾聲之後,商品市場就會接手,成為下一階段的投資主流。

max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自‧理財周刊 2008/04/07

理財,得先建立起正確觀念才行,才能培養「有錢的習慣」,在人生的無數選擇中作出正確的抉擇。

【文/新財富編輯群】

現在我們要開始理財了。理財最重要的兩點就是:一、從現在就開始;二、堅持理財。在介紹理財的方法以及各種理財方案之前,需要大家先建立起正確的理財觀念,這個觀念就是:「理財的態度」。

觀念 1 你不理財 財不理你

首次帶領中國足球衝入世界盃的神奇教練博拉.米盧蒂諾維奇曾經說過:「態度決定一切。」你是否有正確的理財觀念與理財態度,將決定你是在理財還是在「敗財」。如果缺乏正確的理財觀念,即使懂得高深的理財技巧,也可能變成反效果;一旦觀念不對,可能會跌得愈慘。

我們說的第一個理財觀念,很多朋友看了可能會不屑一顧。首先,我們要建立這樣的觀念:「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我們要重視理財這件事,它與生活品質息息相關;人人都想積極地為自己與家庭積累財富,正確的理財觀念代表著一種積極正面的生活態度。

觀念 2 理財要從現在開始

何時開始理財最好?這個問題是許多朋友經常問到的。在這裡,我跟大家強調:「理財就跟學習一樣,什麼時候開始都可以,但愈早愈好。」在我們的教育課程中,缺乏理財的啟蒙教育,這不能不說是教育的一個疏漏。也因此很多朋友在出社會工作以前都沒有理財的觀念,從小到大,一切需求都是父母包辦;孩子自己不需賺錢,也不懂得理財,以至於在工作多年以後都很難養成理財的習慣。直到有一天發現自己要買房子沒錢,裝潢沒錢,結婚沒錢,養孩子沒錢的時候,才發現事情嚴重了!所以,從現在開始理財真的是刻不容緩。

以下是幾個關於理財觀念常見的謬誤︰

謬誤 1 我沒財可理

許多朋友在談到理財問題的時候,經常會說:「我沒有錢可以規畫。」我遇到過80%以上的年輕人都會這麼說,尤其剛畢業工作不久的年輕人更是如此。你真的無財可理嗎?讓我們看看下面的故事,也許你會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小王,22歲,工作半年,未婚,月收入42,000元左右;小劉,25歲,工作3年,未婚,月收入24,000左右。按常理說小王每月收入42,000 元,比小劉多18,000元。他應該比小劉「更具備理財的條件」才對,事實真是這樣嗎?他們兩人都是月初發薪水,結果半年後,小劉存下了56,400元,小王只存下了不到9,600元。這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看看兩人的收支情況就很清楚了。

小王在衣食住行上的每項花費都比小劉高得多,除了這些基本消費之外,在旅行、健身、購置自己喜愛的電子產品方面,還有一大筆娛樂享受的消費,粗略估算,基本消費加上娛樂消費,小王的42,000元收入所剩無幾。而小劉雖然月收入不高,但一切從簡,基本消費只有12,000元,又沒有抽菸喝酒等其他嗜好,除了每月花費1,600元左右買書;這樣算下來,小劉每月的開銷大概在14,000元,半年能節餘60,000元,除去一些別的開銷,小劉半年下來存了 56,400元,之後他又把其中的48,000元轉成了1年期定期存款,每年到期續存。

從上面的對比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口口聲聲說自己沒有錢可以理財的小王,真的沒有錢可以理財嗎?那為什麼收入比他少的小劉卻有儲蓄呢?從這個例子就可以看出:其實小王並不是沒有錢可以理,而是他根本沒有理財與儲蓄的意識。其實比小王收入低得多的人大有人在,他們一樣能理財,也有許多人收入比小王高,可是卻依舊入不敷出,經常不到月底就沒錢了,甚至還要借錢過日子。大家看到這裡就明白是怎麼回事了吧?「賺的一塊錢不是你的錢,存的一塊錢才是你的錢。」所以千萬不要告訴自己:「我沒財可理。」而是要告訴自己:「我要從現在開始理財!」

謬誤 2 我不需要理財

有人說自己不需要理財,只要不要每月花光光,就可以過得很好,只要每年戶頭還能剩一點錢就好。有這樣想法的人也是大有人在。乍聽之下,這樣有錢就花,沒錢就不花的生活方式也挺好,不用費心去理財。但是,細想一下:你真的不需要理財嗎?即使不去考慮過幾年可能會面臨購屋、裝修、結婚等事情(假設家裡幫忙解決了這筆費用),那麼就高枕無憂了嗎?假如你或者你的家人突然有人生病,需要一大筆錢來作妥善的醫治與安排時,該怎麼辦?假如平時就有足夠的風險意識、懂得未雨綢繆,遇到這些問題時,可能就會是另一種結果。

我們要強調的是,很多人有「我不需要理財」這樣的觀點是錯誤的!不論收入是否真的很高(除非你的家產跟比爾.蓋茲或李嘉誠有得拚,可能可以不用理財。然而,錢愈多愈需要打理,如果不理財恐怕一輩子也不可能像這兩人那麼富有。更何況不論是比爾·蓋茲,還是李嘉誠,他們絕對是理財的一流高手),人人都有必要理財,正確的理財能增強個人和家庭抵禦意外風險的能力,也能提高生活品質。

小李,27歲,在某知名公司當經理,工作4年,年收入能達到120萬元以上,每天開車上下班,平時開銷很大,從來不在家吃飯,穿戴使用都是名牌,晚上還經常去PUB或酒店消費,賺得多花得也快。他一直認為,以自己的條件根本不需要理財,因此他也從來不聽專家的理財建議,工作幾年下來,銀行裡竟然沒存下什麼積蓄,都享樂消費掉了!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他的母親突然得了肺癌,要動手術,手術費一下子就要十幾萬,家裡人認為小李的收入這麼高,應該能承擔這筆費用。這下小李傻眼了,平常花錢如流水,真到急用的時候,卻連救命的錢都湊不出來。怎麼辦?就算沒錢,母親的病也得治啊!只好想辦法去借。還好小李周圍有些好朋友,東拼西湊總算把救命錢給拿出來了。小李急忙讓母親做妥善的醫治,救了急。而這些借錢給小李的朋友都很奇怪,小李這麼高的收入,工作都4年了,怎麼連十幾萬都拿不出來。他的錢到哪去了?而小李自己也很慚愧,學到教訓之後,再也不敢任意消費,開始慢慢儲蓄、學習理財。

按理說,像小李這種收入能力,平常如果沒有什麼特殊情況發生的話,一般經濟問題都難不倒他。可是遇到像家人生病的特殊情況,他的「風險防禦系統」一下子就崩潰了。其實,如果小李之前稍微有一點理財意識,像他這樣的收入,完全可以輕易解決這個問題。正因為他認為自己的收入高,不需要理財,反而導致這樣的情況。

謬誤 3 等我有了錢再理財

這個觀點其實是第一個觀點的延伸,實際上是推說自己沒有財可理,相信看過小王跟小劉的故事的朋友已經很明白了,不要給自己藉口,說等自己有了足夠的閒錢後再開始理財,理財要從現在開始,愈早開始,受益愈早。

謬誤 4 會理財不如會賺錢

這種想法很多人都有:「我收入高,不會理財也無所謂。」當然,如果你有足夠高的收入,而且你的開銷不是很大的話,那麼你確實不用擔心沒錢買房子、買車子、結婚,也不用擔心意外風險的出現,因為你有足夠的錢來解決這些問題。但是這樣就真的不需要理財了嗎?要知道理財能力跟賺錢能力往往是相輔相成的,一個有著高收入的人應該有更好的理財方法來打理自己的財產,進一步提高你的生活水準,或者說為了你的下一個「目標」而蓄積財富力量。

曾獲中國商業連鎖企業排名第一名的國美電器執行董事黃光裕在一次接受媒體採訪時,有記者問他:「現在最缺什麼?」黃光裕回答道:「我現在最缺錢。」記者又疑惑地再問為什麼,黃光裕回答說:「我現在正考慮併購其他的企業的事情,併購需要大量的資金,所以我現在最缺的是錢。」

黃光裕的下一個目標是要併購,所以即使是他這麼有錢的人,仍然要思考怎樣弄到足夠的資金來達到目的,他為了達到併購的目標,就要去發行股票、去貸款─這都是理財。當然這些都是以公司的名義來做的。其實個人也一樣,如果不打算過更具挑戰性的生活(意味著你的風險不會很高),那麼你確實可以放心。但是假如你想要開一家屬於自己的公司,或者想作一些投資,那麼,你仍然需要理財,你也會感覺到理財的重要性,因為想要進行創業、投資這些行為,意味著你面臨的經濟風險又加大了,你必須以合理的理財手段增強自己的風險抵禦能力,並在達成目的的同時,還必須保證自己的經濟安全。

觀念 3 理財目的是增值生活

有人認為「理財」就是「省錢」,也有人認為「理財」就是「投資」,其實這些都是片面的理解。比較準確的理財定義是:「所謂理財,是指將資金做出最明智的安排和利用,使金錢產生最高的效率和效用。」

根據理財的五大目標,我們可以看出,理財的基本思路應該是「先儲蓄、再保險,接著是應急,然後是還貸,最後才是投資和消費」,不應該按相反的順序來理財。目前有大部分的人都是先消費、再投資,最後才還貸款,不買保險。這樣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其次,要克服理財是為了獲得高利益這一思想謬誤。理財目的是「管理財富,增值生活」,以管理財富來達到提升生活水準的目的。只有透過這種理念來引導人們不要把理財當作拿錢來生錢,從而避免人們錯誤地以為理財就是一味地追求利潤和回報。因為期望的收益愈高,潛在的風險和損失也會愈大。盲目追求更高回報,也容易造成財務上的混亂。

max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晨星公司(Morningstar)統計,空頭基金(bear-market fund)在這波次級房貸風暴中趁勢大賺,今年來的平均投資表現高達11%,居所有共同基金類別之冠。這是空頭基金難得的優異漲幅。長期而言,股市通常會漲,所以作空市場的基金自然是賠錢的年頭比較多。過去十年來,空頭基金平均下跌4.4%,而標準普爾500 指數則是上漲3.6%。

空頭基金最近兩年發展迅速,尤其是空頭指數股票型基金(ETF)。

晨星公司追蹤的82檔空頭基金中,有40檔是ETF。今年來全球股市大跌,投資人積極擁抱空頭基金,單是2月便投進40億美元。

空頭基金目前的整體資產規模為160億美元。

空頭基金在市場下跌時獲利,在市場上漲時虧錢。放空是進階的投資技巧,空頭基金也多是投資老手參與。利用空頭基金,專業理財人士可以簡易方式放空市場、建立避險部位。

舉例來說,投資人若要自行放空股票,必須借來股票賣出(融券),股價下跌時再買回股票歸還,便能結清獲利。但若有太多作空股票的投資人同時需要買回股票、結清部位,便可能造成股價急漲,造成「軋空」。

買賣空頭基金則沒有軋空的危險,因此可用來簡單地建立空頭部位。

空頭基金放空的對象,從一般的股市指數到原油價格都有,放空油價的空頭基金今年反而大賠。空頭基金多半會借錢擴大操作槓桿,放大漲跌幅。

舉例而言,放空那斯達克綜合指數的「Direxion那斯達克100空頭2.5倍基金」,今年來上漲40%,那斯達克綜合指數同時期則跌15%。

空頭基金已有十幾年歷史。Rydex投資公司在1994年創立第一檔空頭基金,現在稱為「Rydex標準普爾逆向策略基金」。

Direxion基金公司在1997年11月推出第二檔空頭基金,一個月後ProFunds集團推出第三檔。ProFunds目前是空頭基金市場的第一把交椅,管理約140億美元空頭基金。

max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吳琬瑜.張漢宜  出處:天下雜誌 390期 2008/01



每天六點半,天光漸漸亮。台北國父紀念館廣場已被各種早起團體分隔得體無完膚,充滿活力與朝氣,沒有一絲黑夜的猶豫、遲疑或浪漫的氣氛。

做瑜珈的人佔據了大門口的草皮,貼在地上做魚式動作。廣場的中央放著響亮的音樂,一群人使勁地跳舞。不遠處有一群人跟著老師做太極導引,緩慢中呼吸與使力,各佔地盤。

當然還加入每天都來報到的奧圖碼亞洲區總經理郭特利,在十二度的低溫中,穿著無袖黑色背心練跆拳道,跑三千公尺。「不要覺得辛苦,英雄是打出來的,功夫是練出來的,」郭特利認為天天早起能夠鍛鍊紀律與堅毅的性格,才能打出奧圖碼在全球投影機市場第二名的品牌之路。

晨型人來了!

有人早起鍛練意志力。

新任的韓國總統李明博,二○○四年是首爾市市長,當時他接受《天下雜誌》專訪時表示,每天清晨四點半起床,運動一小時,閱讀一小時,從不間斷。這位種過田、當過建築工人、市場清潔工、現代建設CEO的總統,早起的習慣鍛鍊堅韌的意志力,當選之後提出的政見是「無論如何,都要拚經濟!」希望能帶領韓國在十年內,成為世界第七大經濟體。

有人早起悟人生,發揮創意。

今年初才開畫展「花甲」的蔣勳,連續八年夏天在法國巴黎畫畫。蔣勳提起這一次「花甲」的繪畫狀態和過去大不相同。過去好像要抓住短暫的夏日時光,畫得很急也很亢奮,到了六十花甲,生命面對一個週期的完成,覺得有一種領悟的安靜,生命也不再只是短暫青春的眷戀,不再只是夏日時光的亢奮,「每一個清晨,從黎明日出的微光看花,靜坐在花前,像參悟生命的來日方長,是歲月的老花,是頭髮的花白,但是也是生命的燦爛之花。」這一次他只畫了六張畫,但是其中兩幅已經被知名媒體人陳文茜與聯電集團的創辦人曹興誠收購珍藏。

蔣勳最黃金的工作時間一直是早上六點到九點,排除任何電話與干擾,九點之後,覺得已經專注工作三小時,之後的時光就隨心所欲。

有人早起追求健康。

早起運動最著名的企業家是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整個台塑集團也承襲了早起運動的生活習慣。台塑集團副董事長王永在,不論刮風下雨,喜歡在早上五點打高爾夫球,是早場球賽的愛好者。

台塑關係企業行政中心副總裁王瑞華,每天早上六點起床,花二十分鐘跑跑步機三千公尺,再打一套太極導引與瑜珈融會合成的運動三十分鐘,多年如一日。身材清瘦、個性內斂的王瑞華分享早起運動的好處,「根據研究,有運動和多吃蔬果的人,平均壽命比不運動、不注重飲食養生的人,多了十四年。」她身兼長庚生物科技公司副董事長,身體力行養生之道。

有人早起維繫友誼。

由前財政部次長、現任匯宏顧問董事長楊子江號召的政大金融人早起聚會,每週六日沿著政大校園山路走一圈,不分晴雨,已經十年,包含了會計師、財富管理、銀行家、租賃業、媒體業等事業人士。

時間管理往早晨延伸

早起,不再只是個別行動,已經在許多國家蔚為風潮。

日本興起時間管理新概念。一種叫做「晨型人」的新人種,正迅速掀起風潮。其中的主要概念就是:你的未來,決戰早晨。

以往的時間管理是「注重效率」、「運用密度」與「化零為整」。例如,原本需要三小時才能做好的事,怎樣才能夠在一小時內完成;或是利用每天搭車通勤的零碎時間,準備資格考試;或是運用行動通訊,有效處理事情。

全球化運作,工作不落日。當時間管理發揮到極致,然後呢?

愈來愈多上班族發現,午休時,忙得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或是必須跟同事客戶吃飯以維繫人脈,根本沒空做自己的事。晚上加班、應酬之後,拖著疲累身軀回家,當父母還得陪小孩,洗澡後頂多看一下書或電視,就差不多該睡覺了。

利用下班後充實自己?沒時間,累斃了。而且在疲倦狀態下,精神難集中,學習效果也不好。因此,當這些時間管理的理論發揮到極致之後,上班族還是覺得時間不夠用。此時,時間管理的新戰場,就開始向早晨延伸。

日本「早起心身醫學研究所」所長稅所弘,是在日本推動「晨型人」觀念的先驅。他的「晨型人」相關著作,例如《晨型人的成功哲學》、《一百天內成為晨型人的方法》、《給晨型人的建議》、《晨型人的生活革命》等,超過十本以上,甚至在韓國大賣,造成韓國社會推動吃早飯運動。

根據稅所弘的定義,早上六、七點起床,只能算「早起」;五點就起床,才是「晨型人」,也才能利用上班之前的時間,為自己的人生開拓不同的可能性。

稅所弘特別強調,早睡早起對人的身體健康與工作效率,有絕對的關係。如果是晚睡晚起、或是連續熬夜之後大睡一天,都會對自律神經造成負面影響,導致判斷力變弱、意志力不集中。

稅所弘認為,「夜型社會」的生活形態,最大的極限是三十歲。因為,包括過度加班、應酬猛吃宵夜與喝酒、已經疲累卻硬撐著繼續玩樂等,都會一點一滴地損害自律神經、循環系統與呼吸系統。

像這樣的摧殘健康,身體在年輕時還可以應付並進行修復;然而,一旦超過三十歲,新陳代謝功能逐漸趨緩,修復功能減弱,如果仍不知節制,持續沈溺在「夜型社會」,那麼健康情況將每況愈下,直到身體發出警報,到時候就為時已晚。例如猛暴型肝炎,等到出現症狀時,通常都已經很嚴重了。因此,一旦超過三十歲,就應該告別「夜型社會」,向「晨型人」的生活邁進。

日本文部省(教育部)的《家庭意識調查》顯示,習慣早起的家庭,孩子的學習表現明顯比較傑出。此外,早起寫作業的孩子,也比晚上寫作業的孩子,成績更好。

日本歷史上許多成功者,也往往都是「晨型人」。例如,戰國時代的名將織田信長,早上四點就起床騎馬八公里,去程思索戰略,回程運籌帷幄,成為跟德川家康、豐臣秀吉齊名的三大名將。

許多人會問,生活習慣早已固定,該如何轉變為「晨型人」?《一百天內成為晨型人的方法》中提出,這當然不可能馬上辦到,但可以用「循序漸進法」。例如,習慣每天早上七點半起床的人,可以嘗試把鬧鐘調早半小時,連續一、兩週在七點起床,然後再提早到六點半,以此類推,讓生理時鐘慢慢習慣早起。重點在於,鬧鐘一響,就要憑著意志力,一鼓作氣踢開棉被、離開床;對此沒有自信的人,可以在春、夏時節開始執行,難度會比冬天低很多。

「早起商機」異軍突起

「早餐市場太大了,有一千億市場,還都是付現金!」拉亞漢堡總經理徐和森驚嘆早餐市場潛力,拉亞漢堡六年內展店三六二家,在早餐連鎖業異軍突起。

根據台灣早餐速食促進協會預估,早餐市場規模可達一千億,目前台灣早餐店兩萬家,開早餐店是創業者前三選項之一,這塊兵家必爭之地吸引各種業種搶食市場,連家具業IKEA也來分一杯羹。

日本「晨型人」的趨勢,也對產業造成影響。其中最明顯的改變就是──營業時間愈來愈早,形成在正常營業時間之外,新興的「早起商機」。

《日經商業週刊》報導,由於早起的上班族愈來愈多,許多企業紛紛將營業時間提早。其中包括:英文補習班推出清晨課程,讓上班族在早上頭腦最清醒的時候上課,下課後直接去上班。這也可彌補許多上班族常因必須加班而缺課的困擾。

此外,一向強調「快速、便宜」的早餐店也開始改變,不僅將開店時間提前,也強調食材的高品質與營養豐富。因為,早起的上班族並不趕時間,而是希望能從容地享用美味營養的早餐,必且有多樣化的選擇。例如,去年十月剛在東京車站地下一樓開張的「GranSta」,早上七點就開始營業,提供高檔的營養早餐。

更有趣的是,連牙科診所也來搶食這波早起商機。例如,東京代代木上原車站前的牙科診所院長國母英一,每天早上五點就必須起床,準備七點開始看診。他對《日經商業週刊》表示,上班族患者往往因為上班的緣故沒空看牙,許多人要求增開早晨的門診時段。由於國母英一本身就是「晨型人」,所以順應民意開放晨診。

「時間」與「健康」是人最大的資產,比別人早起一小時,就贏別人一大步。當上班族白天的競爭呈現飽和,時間的戰線便開始拉到早晨。

上班族的生活日復一日,毫無變化,如果提早一小時起床,就可以安排不同的活動。

比平常早起,每天都能過得不一樣!

日本東京從二○○六年開始,連續兩年舉辦別開生面的「早晨博覽會」,讓忙碌的上班族了解到,平常忙於工作,晚上還要加班,唯一能屬於自己的時間,只有早晨。因此,希望透過「早晨博覽會」,讓上班族知道「只要比平常早起,每天都能過得不一樣!」並且期待著「比平常早起的話,會跟怎樣的新的人事物相遇?」

不過,想加入「晨型人」的行列,最重要的條件是「早睡早起」。而不是前一天熬到半夜,睡沒幾個小時,就勉強起床當「晨型人」,那樣只會加速過勞死。

算算看就知道,早起的這一小時對生涯有多重要。每天早起一小時,以上班八小時來算,一年下來(三六五小時除以八等於四五.六),就多出四十五個工作天。好好利用這四十五天,你可以多讀幾本好書、練習外語能力、考上證照、拓展興趣或專長。人生另一種可能性,就在這裡展開。

你,準備好加入「晨型人」的行列了嗎?

「晨型人」的四大好處

作家美波紀子在《變成晨型人,對健康、美容、工作超有效》書中,列出「晨型人」的好處:

1. 早睡早起是最佳美容法,而且免費,不必擦一大堆保養品,氣色自然好,而且皺紋會減少。

2. 會變瘦。因為生活正常,身體代謝正常,不必要的東西不會囤積在體內,包括脂肪;若配合晨間運動,效果更佳。

3. 減少感冒生病的機率,因為體內循環良好,抵抗力變強。

4.早上有充分時間好好閱讀,頭腦清楚,吸收能力強,比在通勤電車上擁擠的車廂內閱讀,效果更好。

變成「晨型人」的小祕訣

1. 早睡早起。起床時間每兩個星期提早半小時,讓身體的生理時鐘逐漸習慣早起,最好能達到早上五點就起床。

2. 晚飯之後不要吃甜點。腸胃活動太旺盛,會影響睡眠品質,第二天早上起不來或沒睡好。

3. 避免在晚間上網。以免因沈迷於遊戲,或是跟網友聊得太開心,捨不得下線,造成熬夜的結果。就算下線了,頭腦卻因為活動太旺盛,難以入睡,反而失眠。

4. 春、夏開始進行。對早起沒信心的人,可以選在春、夏開始進行,難度會比冬天低很多。

醫學觀點:維持生理時鐘穩定最重要

從現代的睡眠醫學的角度,不論睡早睡晚,生理時鐘的重點在於「維持穩定」。

專攻行為睡眠醫學的政大心理系助理教授楊建銘表示,目前所知大腦的下視丘存在著生理時鐘中樞,影響各臟器個別的生理時鐘,以及各種相關的內分泌與荷爾蒙。

這個內在時鐘也深受外在環境影響。包括光線、社會活動、工作需求等都會影響生理週期。

換個角度來看,這意味著一定限度內,內在的生理時鐘是可經過人為調控的。因此,儘管每個人有自然適合睡眠起床的時間與長度,但如果真的憧憬晨起的時光,是可能利用人為技巧達成的:循序漸進。楊建銘建議,生理時鐘雖有一定的彈性,但不可能一次調太多,一天調個十五分鐘是比較適合的,而且日夜要相對應,如果要早十五分鐘起床,就要提早十五分鐘上床。

照光。楊建銘表示,早上起床後,盡快到外頭去照光,晚上就容易早點想睡,隔天就會更容易早起。

維持良好的睡眠衛生。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理事長,也是長庚紀念醫院睡眠中心主任陳濘宏表示,睡眠衛生包括早睡時,要能斷絕干擾(例如朋友的電話、周圍的噪音等),睡前不過度激烈運動,保持適合睡眠的光線,調整床鋪至最適狀態等。維持良好的睡眠衛生,有好的睡眠,才可能早睡早起。

最後,專家提醒,早起不一定適合所有人。「現在強調配合人自然的生理節律,不見得人人都適合早起,」陳濘宏說,生理時鐘存在個體差異。該睡幾個小時,適合什麼時候就寢等,每個人都不一樣。睡眠醫學上,甚至有「雲雀型」與「夜貓型」的名稱。

年齡也會影響。

陳濘宏表示,年輕人很容易晚睡晚起,而中年以後,睡眠週期會愈來愈往前移,就這樣來看,「早睡早起」的理論,對中年以上的人比較正確。如果年屆中年仍過著「夜型生活」,那麼可能晚睡之後,生理時鐘還是會讓人自然早起,反而造成「睡眠剝奪」,影響自律神經、免疫系統的健康

max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osted Wed, Mar 19, 2008, 1:20 pm PDT

Top skin creams average about $400 an ounce (and you thought gas was expensive!), yet most offer little proof that they do half of what they promise. Want to save a bundle and improve your skin? Load your shopping cart with nutrients that research has shown to have skin-hydrating, sun-protecting, and even wrinkle-preventing powers, says Manhattan dermatologist Amy Wechsler, MD. Here’s her grocery list of best foods for your skin.

Firm and Bright
You’re probably up to your eyebrows (Botoxed or not) with hearing “eat more fruits and vegetables.” But if you have yet to take that advice to heart, maybe knowing that they prevent wrinkles will do the trick. The colorful pigments that produce bright orange and red also refill antioxidant levels in your skin.

The skin doc’s 3 top picks: SWEET POTATOES, TOMATOES, CANTALOUPE

What they do: Replenish your skin’s supply of antioxidants, so they're ready to scarf up free radicals whenever they make an appearance. Free rads are highly reactive oxygen molecules that damage cells and contribute to just about ever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th skin, from dryness to crinkles.



Fresh and Juicy
Your body can’t store much wrinkle-fighting vitamin C, so you need to keep your supplies stocked. The easiest, simplest way: Have some citrus every day.

The skin doc’s 4 top picks: ORANGES, LEMONS, LIMES, GRAPEFRUIT

Actually, ounce for ounce, oranges are the top citrus C source but you can only eat so many, right? For variety, make lemonade, squeeze limes on melon, add grapefruit to salad, and instead of drinking soda, fizz up OJ with sparkling water. It all adds up.

What they do: Keep skin’s vitamin C levels high. While C’s a nifty antioxidant, that’s not the key reason it’s here. It helps keeps collagen -- the supportive protein fibers that stop skin from sagging -- strong and resilient. (Flimsy collagen means lines and wrinkles.) Since collagen breakdown really picks up in your mid-30s, eat citrus early and often to head off aging.



Smoothing and Soothing
There’s a particularly potent antioxidant known as EGCG that does all kinds of good things for skin. The best place to find it? True teas: black, green, or white (not herbal). Brew a teapot full every morning, so that sipping four to six cups throughout the day is a no-brainer.

The skin doc’s #1 pick: GREEN TEA

While all true teas contain EGCG (epigallocatechin-3-gallate), the various types of green tea have the most. Wechsler’s personal favorite is hojicha green tea (available at http://www.adagio.com/). “The roasting process that turns this green tea a brownish color also lowers its caffeine content,” she says -- handy if you’re caffeine sensitive or it’s one of those days when you do not need another stimulant.

What it does: Gives your skin a healthy dose of EGCG, which is a great multi-tasker. EGCG puts a damper on inflammatory chemicals involved in acne and sun-related skin aging; it also helps prevent skin cancer; and it has a lion-tamer effect on tumor cells. What’s more, green tea contains L-theanine, a de-tensing amino acid -- and anything you can do to staunch the flow of the stress hormone cortisol helps keep collagen fibers intact.



Green and Leafy
Certain dark leafy greens, whether they’re fresh, frozen, raw, or steamed, really deliver on vitamin A, one of the most skin-essential vitamins going.

The skin doc’s 3 top picks: SPINACH, TURNIP GREENS, BROCCOLI

What they do: Deliver a hefty supply of vitamin A, which supports skin cell turnover, the process that keeps cel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humming along flawlessly. Without enough A, skin becomes dry, tough, and scaly.



Fisherman’s Faves
Several cold-water catches give your skin a double benefit: age-fighting omega-3 fatty acids plus the restorative powers of protein.

The skin doc’s 7 top picks: SALMON, TROUT, TUNA, ATLANTIC MACKEREL, SARDINES, PACIFIC HERRING, MOST SHELLFISH

Just don’t, uh, go overboard. As good as omega-3s are for skin (and the rest of you, too), worries about the amount of mercury in many fish mean it’s smart to limit seafood to two meals a week. That’s a must for women who are or might become pregnant or are nursing, and for young children, too. (Go here for the government’s fish guidelines.)

What they do: Omega-3s fight inflammation, now considered one of the top skin-agers, and they also help protect against sunburn, enhancing the effects of your SPF sunscreen. Protein is required to build and repair skin cells and to make enzymes and hormones that help keep it glowing.



Fill your weekly grocery cart with all of the above foods and you won’t just look younger, you’ll be younger. Eating at least 1 serving of fish a week and getting the right amount of antioxidants through diet or supplements lower your biological age. In fact, the antioxidants alone can make your RealAge up to 6 years younger.

max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軟骨組織能夠自行增生修復?沒錯!歷經多年研究,台大從患者少部分健康軟骨組織中取出軟骨細胞,置入特殊載體,軟骨就能夠再生。台大骨科主任江清泉強調,該項由國人自行研發成功的軟骨增生手術只需半小時,且傷口小、復原迅速,預計三至五年就能正式上市。

工研院、台大醫院上午聯合舉行技術移轉簽約記者會,這種新式技術適用於早期關節退化、年輕人運動傷害所造成軟骨剝離,一旦正式運用在臨床,商機龐大,目前全球每年人工關節置換術市場高達10億美金。

軟骨細胞植入患部 短期內自行增生

江清泉指出,以往軟骨增生技術需要細胞移植,光是培養細胞就得花上三周,手術費用約30萬元,現在透過特殊載體,不需培養細胞,直接將軟骨細胞植入患部中,簡單許多。

工研院院長李鐘熙(右起)、美精技公司總經理Brnce Thompson、台大醫院院長林郁芳上午共同簽約,完成工研院與台大醫院合作的「兩相材料軟硬骨關節修復技術」將該項技術轉移給美精技公司進行全球臨床試驗。
記者林秀明/攝影
在手術過程中,醫師先截取患部少數不受力的健康軟骨,浸泡在特殊酵素溶液中,分離出軟骨細胞,再將細胞放置載體之中,接著植入患部,軟骨便可在短期之內自行增生修復。

目前軟骨修復技術只能修補軟骨缺損,但這項新技術卻能同時修補軟骨及下方骨頭的缺損,透過關節鏡微創來進行手術,包括分離軟骨細胞、放進載體、植入患部等步驟,全部只需30分鐘。

廖俊仁指出,全球人工關節市場約有60億元美金,光是早期退化的人工關節置換術就高達10億元美金,國內一次手術約10萬元,且要切除關節周邊骨頭,才能置入人工關節,一旦該項技術成熟,商機驚人。

台大醫院院長林芳郁表示,該項軟骨再生創新技術已經達到世界頂尖水準,安全性高、且具有不錯療效,對關節病變患者來說,可是一大福音,未來將展開全球性臨床試驗,計畫於五年內完成上市作業,帶動國內骨科醫療器材產業。

【2008/03/19 聯合晚報】

max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濟日報】

2008.03.19 02:41 am


愈近總統大選,選戰愈難以入目。被挑起激情的抬轎者一時衝動擦槍走火造成意外,尚其餘事;矢志做總統的人,卻為了勝選,不惜貶抑台灣,以完全莫須有之辭恫嚇選民,則萬萬不能容許。

由於選情始終不利,而其主要競選主張如推動兩岸開放、儘速直航等,不僅與對手雷同,又拚不過泛藍一貫的正字招牌,謝陣營終於改弦易轍,主打「一中市場」的抹紅策略加上恐怖說辭;同時趁西藏動亂,再將台灣與西藏綁在一起,加深選民的恐共症;滿街望去都是令人悚慄的字眼,任何場合,也只見撻伐對岸政權、大陸勞工與商品的慷慨陳辭。

這樣的手段似乎果有奇效,原來差距甚大的支持率,有逆勢回升的跡象,因而讓民進黨的候選人全力以赴、愈戰愈勇。

兵者本是詭道,為求勝利奪力拚搏,更是兵家常事。但眼前乃是總統大位的競逐,我們要將未來四年主宰我們命運乃至身家性命的權責,鄭重地託付給勝選者。因此,如果所託者以其舌粲蓮花之能,將台灣矮化與香港、西藏並列;忽視兩岸開放、台灣脫困將帶來的無限生機與廣袤空間,卻兀自渲染數十年之內毫不相干的情節,挑起弱勢族群的無端恐懼;則其人、其言、其行,固難符託付者的要求,在此過程中種下的仇恨、厭惡、鄙棄、恐懼的種籽,從現在到未來,對台灣及人民所造成的傷害,不知要多少時日才能消弭。

馬英九邀蕭萬長為其競選搭檔,我們即曾提出忠告,承襲自蕭萬長的「兩岸共同市場」主張恐有不宜之處。蕭無視於此,力主共同市場仍可禁止人員自由往來,而留下禍根。依共同市場唯一的成例,成員國人員往來可於一定期間內設限,終極則非是;此固不容否認。但共同市場本身,就兩岸現實情況而言,本非一蹴可幾,須經雙方再三磋商折衝,還要民意認可;何況即使雙方協議共組某種形式的共同市場或其他自由貿易架構,過渡到人員方便往來也是長時以後之事,因此現在就為共同市場內大陸勞工大舉來台一事而心生恐怖,有如癡人說夢。競逐大位者若茫不知此,其是否適格即可資質疑。若完全了然於此,只為爭取選票故,肆意歪曲渲染,恫嚇百姓,則其心可誅;如此作為,與過去八年受人鄙棄的政權又有何不同?

至若大陸廉價產品、黑心商品於「一中市場」成立後將大舉侵台,使台灣農民、製造業者走投無路,也是完全不負責任的說法。不待「一中市場」,現在滿街已是大陸製品與農產品;當為此負責的,一是積極爭取加入「WTO」的民進黨政權,逼迫台灣承擔成員國的責任,對所有WTO成員國公平開放市場。「共同市場」或許在50年或更久之後才能見到影子,但依目前WTO的規定,加上馬謝任一人所主張的開放政策,大陸商品進口都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但該負更大責任的,則是實際執掌公權力的把關者。黑心商品不論來自哪個國家,都必須嚴予禁絕。今天中國大陸久處赤貧,道德又遭毛政權斲喪,黑心商品頻率偏高,已為全球矚目;在此情況下,容許其矇混過關,即為主政者嚴重失職,何待一中市場成立方才為禍?因此硬將此與馬陣營的共同市場遠景混為一談,也是誅心之論。將承認大陸學歷與台灣證照硬扯在一起,同其用心:如何發給證照,各主權國家自有規定,不須被迫向任何國家開放,這是各國通例,共同市場之內亦然;有知識者唬弄無知百姓,何其可歎!

在民進黨執政期間,欲為其鎖國政策辯護,必舉出香港為例,恫嚇若不緊鎖大門,台灣必將香港化!如今趁西藏動亂舉世關注,謝陣營更加上一句:若主張「一中市場」,台灣將落得與西藏同一下場。

面對這樣的恐嚇,我們不僅為受其欺哄者悲,更為台灣悲。半世紀來,台灣隔海與中共對峙,始終不向其武力與強權屈服,就是為了不要淪為香港與西藏;因此我們今天才可傲然與中共對等屹立。但民進黨人卻屢屢自我降格屈膝,自認台灣與被英國歸還的殖民地香港,或被武力征服的西藏同一地位;那是對半世紀堅守國土、自立自強的官員與人民莫大的侮辱!我們必須共同正告任何一個政治人物,切莫再醜詆、貶抑台灣!

不過,台灣能不能堅守此一地位,胥賴2,300萬人民堅定保護台灣在經濟上的競爭能力,在政治、文化、社會方面領先群儕的強韌實力。唯有一個因倒行逆施、太阿倒持而自失其格、自斷經濟實力的政權,可以摧毀這樣的地位。

max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民主的意義是人民當家做主,其核心是選舉,而選舉到最後一定要動員,各國各地方的動員文化不同,但動員愈廣泛、愈深入,人民愈是淪為附庸。選前大動員看起來都很成功,馬上還有選前之夜,但如此培養的,不過是一種啦啦隊的弱智民主。如果只有小比例的選民參加動員,那啦啦隊反智效果便不能發揮,偏偏台灣的動員動輒百萬。

民主的前提是,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但社會心理學家研究群眾運動,總想說明為何群眾是盲目的,可是台灣的政黨與選民都喜歡這種令人盲目弱智的動員活動。也許他們在群眾場合相互打氣,不再因為對方的跋扈囂張而只能在家生悶氣,則不管後來輸贏結果,群眾場合提供了一種歸屬感,在對人性充滿威脅與侵略的競選文化中,也帶給安全感。

是非與道德的退位並非只有領導菁英。群眾參與之下,百態畢露,美其名是發揮創意,但他們各種裝扮與表演,其目的卻是表達效忠,娛樂想像中的自己人,絕不是理性抉擇,所以看似多元活潑,充其量是不問是非的啦啦隊,因而不代表寬容開放的胸襟。故如果走錯場合,再有趣的創意都會形同挑釁,甚至有生命危險,比啦啦隊走錯休息室危險得多。簡言之,多元活潑是假象,放棄理性接受動員是所謂創意的前提。

候選人無論如何地信口開河,都得到歡呼,站台的也就肆無忌憚,群眾與他們握到手更興奮無比,候選人也儘量要與更多的選民握手。看到群眾場合自己得到這種絕對簇擁,便天馬行空地捏造對手的紀錄。更奇特的是,固然有人顛倒是非,也有人故意不問是非,媚俗以討好;於是產生打人的不斷哭訴被欺負,挨打的不斷道歉自己不該討打,以為叫痛就代表被壓迫,道歉就代表有反省能力。

運動場上啦啦隊愛擊掌,裝可愛,群眾動員當然不乏各種裝可愛的模樣,擊掌反戴帽喊口號在二○○八都用上,群眾淪為絕無貳心、幼稚的追隨者。他們根本不會質疑從麥可風播放出的,千篇一律是謊言與不問是非的催票。選民因而對是非麻木,對理性側目。台灣擁有最仰賴動員的政黨,及最需要被動員的選民。台灣的民主化演化成今天這種弱智的啦啦隊文化,專家沒想到,也無所謂。他們閉起眼睛誇稱自己民主,縱容失德敗俗的醜事。

社會心理學家早就指出,即使陌生人分成兩群啦啦隊,都會立刻形成對彼此的族群歧視行為,遑論本就是以歧視為動機而組織的選舉啦啦隊。啦啦隊幫助貪瀆的政治領導人迴避是非,甚至瘋狂羞辱任何試圖追問是非的人,絕不是表面上那樣可愛無辜的。這樣的民主竟常自詡成為大陸民主化的典範,要是有朝一日真的面對十二億弱智啦啦隊,其後果一定是讓模範生吃不了兜著走。

【石之瑜/台大政治系教授】

max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y Karen Hube
Monday, March 17, 2008provided byBarron's

These are scary times for investors trying to shore up their retirement portfolios. Stocks' values are down, inflation is ticking up and home prices are sliding. But as investors nervously eye all that, they may be overlooking the biggest threat of all: themselves.

"How you react to negative news about the markets can do far more damage to your retirement portfolio than temporary trends in the market," says Mark Cortazzo, an investment adviser at Macro Consulting Group in Parsippany, N.J. "Investors can truly be their own worst enemies."


While investors are prone to making mistakes no matter which direction the market is headed, when stocks lose value -- as they have for four consecutive months -- investor errors can have more exaggerated effects on wealth, Cortazzo says.

So how much damage does the average investor inflict upon himself in real numbers?

At the request of Barron's, Christopher Cordaro, an investment adviser in Chatham, N.J., with Regent Atlantic Capital, ran some calculations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and the answer isn't pretty.

Bottom line: Simply by making three of the most common errors -- failing to diversify wisely, trying to time the market and overpaying on investment expenses -- you would have missed out on $375,000 of gains on a $1 million portfolio invested for the 10 years through January 2008.

Cordaro found that a wisely constructed portfolio free of investor error would have returned an average annual 6.86% during that period and grown to about $1,942,000. But factor in the three errors, and the return shrinks to 4.59%, while the ending account balance drops to about $1,567,000. In general, the smart portfolio was broadly diversified in terms of both asset class and country. It made no attempts to call tops and bottoms in the market, and it steered clear of pointless but all-too-common fees.

The worst part, Cordaro says, is that investors often don't even realize they're sabotaging their nest eggs -- because the slippage in return isn't sudden or drastic. "It's small enough that they don't notice it, but it is slowly eating away at their financial independence like a cancer," he says.

The good news? If you know what to look for, chances are you'll be able to avert disaster. Here is a rundown on the three most common and costliest mistakes that investors make with their nest eggs.


Practically all investors would agree that they want the best returns and the lowest possible risk. But when it comes to setting up a portfolio to deliver on that promise, many investors don't go the distance -- and they pay dearly for it.

The best way for an average investor to achieve the highest risk-adjusted rewards is to allocate investments broadly across different asset classes. Yet few investors do so: According to a 2007 survey of 401(k) assets by the Profit Sharing and 401(k) Council of America, the average investor holds some 25% of 401(k) assets in his own company stock. Beyond that, at least a third of assets are in domestic stocks. Less than 8% of retirement-plan assets are in non-U.S. stocks, and fewer than 1% are in real estate.

In Cordaro's example, you can see how an investor can buff up a return by refining his asset allocation. A simple allocation of 60% in large U.S. growth and value stocks and 40% in intermediate bonds would have delivered a 5.2% average annual return in the 10-year period ending January 2008. Add a sprinkling of small U.S. growth and value stocks, and large foreign stocks, and you boost your return to 5.7%. Better yet, add some world bonds, emerging markets and real estate, and the return plumps up to 6.4%.

That latter portfolio, Cordaro says, was invested 30% in large U.S. growth and value stocks, 10% in small U.S. growth and value stocks, 10% in large foreign growth and value stocks, 5% in emerging markets, 35% in intermediate bonds, 5% in world bonds and 5% in real estate.

Juggling a number of asset classes isn't always easy. Jay Berger, a partner at Independent Wealth Management in Traverse City, Mich., said that in 2006, clients panicked over the Pimco Commodity Real Return Fund's 3% decline. "We explained that we need a portfolio with assets moving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The best analogy is: Look at it as a perennial garden. If everything is in bloom at the same time, that probably means everything will wilt at the same time."

Timing the Market

Investors have such a dismal record of being able to time the market that mutual-fund inflows and outflows appear to be contrary indicators of which way the market is heading, says Meir Statman, a finance professor at Santa Clara University in California.

"It's not the perfect-idiot forecast," he says, but it's close. Ideally, of course, you would want to sell your holdings when prices are high and poised to drop, and buy stocks on sale, right before a run-up in values.

But over the past decade, investors have done the exact opposite. The month with the biggest-ever net inflows of assets into stock mutual funds occurred in February of 2000, "which was the doorstep of one of the worst declines in history," says Ernie Ankrim, chief investment strategist at Russell Investments. The biggest outflows were also poorly timed: Some of the biggest occurred in the months leading up to October 2002, when the market hit bottom.

"This kind of behavior of getting excited after good news and scared after bad news causes investors to give up between 2.5 and three percentage points a year," Ankrim says. "The whole reason investors put up with the volatility of stocks is to gain about three or four percentage points over bonds -- if we give most of that back, that means we're accepting all of the volatility of the stock market for no good reason."

In the 10-year period of Cordaro's example, investors suffered more modestly than Ankrim's estimates, but losses were still significant. Using actual mutual-fund flows over 10 years ending January 2008, Cordaro found that market timing cost the average investor a half percentage point of return each year. On his $1 million portfolio, that means missing out on $93,000 in gains.

You don't need to be near a long-term market top or bottom to do serious damage. From 1980 through 2006, investors who missed out on just the five best-performing days in the Standard & Poor's 500 index would have ended up with 26% less than someone fully invested in the index during that period, says Carolyn Clancy, executive vice president of Personal Investments, a division of Fidelity Investments. "Missing just 30 of the best-performing days would have reduced the value by 73%," she adds.

Another kind of market timing is more passive, yet still destructive: It is simply to stop feeding more money into your investments in rockier times.

Consider this: According to a 2007 study by Dalbar's, a mutual-fund research firm, if you had invested $10,000 in the S&P 500 index over 20 years through December 2006 in a sporadic pattern that matches actual behavior of mutual-fund investors during that period, you would have ended up with a total of $33,252.

If, however, you had systematically invested the $10,000 in equal increments over 20 years -- through good times and bad-you would have ended up with $42,877. The study found that even if you chose a fund that captured only 75% of the S&P 500's return, by dollar-cost averaging you would still end up with more than if you had sporadically invested in the S&P 500 fund.

Paying Too Much

Before you win cocktail-bragging rights for earning a robust return on an investment, be sure to factor in how much you paid for your winnings through expenses and fees.

While more investors than ever before are seeking out low-cost mutual funds, there are still investors who believe that they need to pay higher expenses for better performance, says Mercer Bullard, a securities-law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Mississippi. But, he adds, there is no evidence to support that. Higher fees simply do not indicate better management.

Consider S&P 500 index funds. While the performance of these funds is practically identical, given that they mirror the same index, expenses are all over the map -- some funds charge no load, some have no load but do have a so-called 12b-1 fee, which is an operating expense, and yet others have both a load and a 12b-1 fee.

A 2006 study by Zero Alpha Group, a network of advisory firms, and Fund Democracy, a shareholder-advocacy group, looked at how much investors would pay in fees if they invested $10,000 in these funds for 20 years and earned an average annual 10% gain. It found that the average investor would have paid $2,582 in fees in the lowest-cost fund; $3,744 in the fund with only a 12b-1 fee, and $7,600 in the load fund with the 12b-1 fee.

In Cordaro's hypothetical $1 million portfolio invested 10 years ago, he looked at the impact that half a percentage point in fees can make on a portfolio. While his best-case portfolio earned an average annual return of 6.86%, he found that if higher fees knocked half a percentage point off of returns, an investor would have ended up with $1,848,865 rather than $1,941,837.

Taken altogether, Cordaro says, the impact of investor error -- even seemingly small ones -- can be grievous over the long term. "We're talking about the difference in being able to retire in comfort or having to work many more years to meet your goals."

Karen Hube is a free-lance financial writer based in Westport, Conn.

E-mail comments to mail@barrons.com
Copyrighted, Dow Jones & Company,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max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