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日報】
2007.10.14 09:10 pm
過去兩個世代,美國的左撇子增加了將近一倍;2004和2005年,美國花式紗線銷售量劇增56%,而成長最快的編織族是十多歲和廿多歲的年輕人;成長最快的電玩族是45歲以上的媽媽們。
此外,美國有三千萬人身有刺青,而年所得超過7萬5000元的人刺青的比率高於較低所得群體;加州年輕人有1%想成為軍隊狙擊手;哈佛大學6700名大學部學生,只有77人主修數學;耶魯5300名大學部學生,也只有38人主修數學。
「新聞周刊」說,民調專家潘恩(Mark Penn)的新書「微趨勢」(Microtrends),蒐集了許多美國生活的零碎剪影,反映各種不受注意,可是正改造美國社會的經常令人感到困惑轉變。
潘恩把微趨勢定義為影響1%人口的行為,而一種趨勢只要在美國吸引三百萬人追隨,就可能引發賣座電影、暢銷書或新的政治運動。從飲料行銷到競選總統,任何人只要能夠掌握這些趨勢,就可以水到渠成。
潘恩自稱曾看出「足球媽媽」是協助柯林頓在1996年競選連任獲得壓倒性勝利的重要人口群。他現在是喜萊莉‧柯林頓的策士,不過他長久以來擔任企業顧問,現在他把幾十年來蒐集的無數珍貴資料集結成書。
他列出的75種經常互相矛盾的微趨勢,為正經歷強大改變的社會,提供一些有趣線索。例如,兩個世代前美國只有8%的人是左撇子,現在卻增加一倍。如果不涉及基因突變,這種情況很可能是社會因素所致。
潘恩說,以前的父母和老師經常嚴厲阻止孩子用左手,現在卻容許他們自由表現天性,結果導致更寬容的社會,而「容忍有人用不同的手做事的社會,也可能容忍其他自由」。
潘恩所謂的「上城刺青族」也顯示相同的現象。刺青已不再是水手和罪犯的專利,25至29歲的美國人有三分之一身上有刺青。不過,最值得注意的是刺青族有22%是高所得者。青少年流行編織,則代表對美國年輕世代沈迷網路的反動。
- Oct 15 Mon 2007 13:52
[轉] - 微趨勢 美國族群悄悄在改變
- Oct 05 Fri 2007 07:06
[轉, News] - 孕婦、哺乳婦女 應多吃魚
【世界日報╱華盛頓郵報三日訊】
2007.10.04 08:19 pm
民間團體和聯邦機構一些頂尖科學家組成的聯盟,嚴重背離美國目前的健康準則,建議孕婦和餵母乳的婦女每周至少食用12盎斯魚肉和海鮮,以確保嬰兒腦部充分發育。
政府在2001年制定的準則,敦促這些婦女每周不要吃超過12盎斯海鮮,以免受到水銀污染。
「全國健康母親、健康嬰兒聯盟」的建議,卻完全違反政府的立場。這個組織將於4日舉行記者會。
這個非營利團體擁有將近150個成員,包括美國小兒科學會、全國兒童健康和人道發展協會,以及疾病防治中心。
擔心含水銀的魚肉影響胎兒和嬰兒腦部發育,已成為近年來惱人的營養難題,並引發科學辯論,也使消費者無所適從。
這種顧慮促使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和環保署(EPA)在2001年和2004年先後發布警告,建議已懷孕、準備懷孕和餵母乳的婦女及兒童,每周不要吃超過12盎斯海鮮,因為攝取太多甲基汞可能造成神經問題。
但是,新的研究結果顯示,魚肉和海鮮對健康的利益,超過水銀可能對健康所造成的危害,促使英國、澳洲、比利時、荷蘭、北歐部長會議建議孕婦每周至少吃兩份魚肉。
魚肉和海鮮是omega-3脂肪酸的主要來源,其中的DHA脂肪酸對胎兒、嬰兒和幼兒還在發育的腦部和神經系統更是重要。
美國全國酗酒問題研究中心和英國布里斯托大學今年2月提出研究報告,表示與多吃魚的婦女相比,懷孕期間很少吃魚的婦女生下的孩子智商較低,也比較容易出現行為和社會問題。
其他的研究也顯示,這些健康的脂肪酸,似能減少生下體重不足的早產兒的可能性,而且,懷孕期間的婦女多吃海鮮,可以減少母親在懷孕期間和產後出現憂鬱症。
上述團體也建議多吃其他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例如添加DHA的蛋和亞麻子(flaxseed)。
- Oct 01 Mon 2007 10:23
[轉]-如何增強體力?
20歲時你每天可以跑10公里,一口氣能做30個俯臥撐,但到了40歲你就會發現關節已發出喀喀的響聲,不那么靈活了。人的衰老是不可避免的,難道就這樣任其發展嗎?不能。事實上你只要從現在開始堅持鍛煉,你就能保持青春活力。為此,專家為各年齡段的男性朋友設計了一套增強體力、增強肺功能及保持肢體靈活性的鍛煉方案,每個人都可以按照這個方案進行鍛煉,每周三次,每次45-60分鐘,堅持下去你就不必為體質不佳和身材臃腫而煩惱。
20歲左右。運動醫學將這個年齡段稱為“破紀錄年齡段”。
這個時段身體功能處于鼎盛時期,心律、肺活量、骨骼的靈敏度、穩定性及彈力等各方面均達到最佳點。從運動醫學角度講,這個時期運動量不足比運動量偏高更對身體不利。這個年齡段的人可進行任何運動強度的鍛煉。
這個時段通過肌肉強化鍛煉取得的“常規體力”,在鍛煉終止后也不會消失。心臟通過耐力鍛煉可提高輸血量。總之,20歲的人能為今后的身體健康儲備“資源”。這個時段一定要注意堅持鍛煉,以保持體重,否則30歲以后再去減肥就很吃力了。
鍛煉可星期一、三、五隔天進行一次,每次大約30分鐘增強體力的鍛煉,方法是試舉重物,負荷量為極限肌力的60%,一直練到肌肉覺得疲勞為止(大約每次做 10-12次)。如多次練習并不覺得累,可以加大器械重量10%,必須使主要肌群(胸肌、肩肌、背肌、二頭肌、三頭肌、腹肌、腿肌)都得到鍛煉。
20分鐘的心血管系統鍛煉,方法是慢跑、游泳、騎自行車等,強度為脈搏150-170次/分鐘。
二、30歲左右。此年齡段的人身體功能已超越了頂峰。這時如忽視身體鍛煉,對耐力非常重要的攝氧量會逐漸下降。但不必恐懼,因為你依然年輕。此時身體的關節常會發出一些響聲,這是關節病的先兆。為了使關節保持較高的柔韌性,應多做伸展運動。還要注意心血管系統的鍛煉。
鍛煉仍是星期一、三、五隔一次,每次進行5-30分鐘的心血管系統鍛煉(慢跑或游泳),強度不像20歲時那樣大。20分鐘增強體力的鍛煉,與20歲時相比,試舉的重量要輕一些,但做的次數可多一些。
5-10分鐘的伸展運動,重點是背部和腿部肌肉。久坐辦公室的人更要注意伸展運動。方法是:仰臥,盡量將兩膝提拉到胸部,堅持30秒鐘﹔仰臥,兩腿分別上舉,盡量舉高,保持30秒鐘。
這個年齡段的人仍可進行各種體育鍛煉。若間斷一段時間,重新進行鍛煉時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醫生建議,35歲以上的人鍛煉前應做心電圖檢查。
三、 40歲以后怎么辦?與20歲相比,40歲以上的人肌肉的可鍛煉性已下降25%,體力逐漸下降,肌肉逐年萎縮,身體開始發福。發福與肌肉總量的減少有關,肌肉少,脂肪的消耗就少,而飯量并不比年輕時少,于是肚子便開始凸起來。因此,超過40歲的人選擇運動項目不僅應有利于保持良好的體型,而且能預防常見的老年性疾病,如高血壓、心血管病等。鍛煉每星期一、五進行兩次,內容包括:25-30分鐘的心血管鍛煉,中等強度,如慢跑、游泳、騎自行車等。50歲以上的人脈搏每分鐘不超過130-140次。10-15分鐘的器械練習,器械重量要比30歲的時輕一些,重量太大會損害健康,但次數不妨多些。
為防止意外,最好不使用啞鈴,用健身器。5-10分鐘的伸展運動,尤其要注意活動各關節和那些易于萎縮的肌肉。周三加一次45分鐘增強體力的鍛煉,不借助器械,可用俯臥撐、半下蹲等,重復多組,每組約20次,數量依自己的承受力而定。
推荐運動項目:網球、長距離滑雪、游泳、慢跑、高爾夫球、跳舞、散步。
參考資料 http://www.people.com.cn/BIG5/shenghuo/77/120/20011024/589167.html
- Sep 18 Tue 2007 13:01
富豪網站
【世界日報╱紐約時報訊】
如果需要更多證據證明富翁的不同,就看看免付費的aS-mallWorld社交網站。該社交網站只接受其使用者所邀請的人註冊,成立四年的aSmallWorld像個社會精英聚集的facebook,從五百名註冊使用者成長到1500 名,企圖以獨享性營造網站特色。這些使用者來自世界各地,65%來自歐洲,20%則是美國,他們根據各自的教育背景、職業和最重要的人際網路吸納新成員。使用者的平均年齡是32歲,大部分有碩士學位,且生活奢華。
一位使用者最近在aSmallWorld的核心「論壇」中寫到:「我9月6日在瑞士的一個活動需要租20輛頂級跑車,只能是瑪沙拉帝(Maserati)、法拉利、林寶堅尼,或是頂級跑車品牌Aston Martin。」
另一篇文章說:「有誰需要私人小島?我在斐濟有一個島可以賣。」
網站成立之初,很少廣告商在aS-mallWorld刊登廣告,但最近六個月,奢侈品品牌廣告開始陸陸續續出現,這得歸功於包括電影大亨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在內的投資者積極運作,將該網站新任總裁,也是前福斯互動媒體廣告執行長,以及MySpace社交網站的擁有人羅賓生(Joe Robinson)介紹給各大知名品牌廠商。
2006年因為溫斯坦透過電影製片溫斯坦公司買下該網站少數股權,成為持股最多的小股東,aSmallWorld則成為溫斯坦唯一投資的網路資產,溫斯坦此一舉動顯示aSmallWorld的使用者可能在未來一、二年內增至百萬,因此引起媒體一陣騷動和關注。溫斯坦不願透露他花了多少錢買這些股份。
溫斯坦不帶一絲諷刺地說,aSmall-World吸引他的是可以「直接接觸一些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流行創造者」。
羅賓生表示,廣告商平均每個月以二萬元到五萬元不等的價格於該網站刊登廣告。該網站也安排晚宴與賞味會提供試用品。在最近一次聚會中,人頭馬干邑(Remy Martin)提供四千瓶價值二百元的優質干邑白蘭地(Cognac)。
aSmallWorld的忠實使用者則似乎對該網站挺滿意。紐約的品牌顧問兼流行廣告人蘿拉‧魯賓(Laura Rubin)大概有170人在其人際網路中,她利用這一點建立自己的事業。她說:「這個網站就像個名片盒。」
- Sep 05 Wed 2007 02:35
奢華,是人造的貧困
【聯合報╱李維國/】
近日華府媒體圈最熱的話題,不是美國副國務卿奈葛彭直言反對台灣推動「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公投」,而是法國名品LV推出超高價五萬兩千五百美元(約合台幣一百七十四萬元)的拼湊包(Tribute Patchwork),全球限量二十四只,北美限量五個,其中一只送往華府,消息靈通人士都盯梢這只價位超過一輛賓士的名包最終花落誰家。
歐洲奢華名品魔力從美國到亞洲一路狂掃,成為新興文化議題。擔任美國《新聞周刊》駐巴黎時尚記者十二年的唐娜‧湯瑪絲(Dana Thomas),不讓行銷專家羅哈‧切哈、保羅‧赫斯本追究「奢華爆炸」現象撼動亞洲的《亞洲名牌聖教》專美,帶讀者直探名牌後場,新書《奢華如何失去風華》(Deluxe: How Luxury Lost Its Luster),揭露Prada、Gucci、Burberry等一線名牌不為人知的幕後祕聞。
時尚名品代表高格調
高品質和備受禮遇
時尚名牌多半由百年前的家族企業發跡起家,如LV、Hermes及Cartier等高檔精品出現於十八、十九世紀,最初為法國皇室、歐洲貴族與美國名流打造華麗精工物件,以獨門手工、名師設計和嚴選素材締造傲世的永恆魅力。
奢華總讓人聯想到豪門、手工藝、幸福感和高價。原本僅供皇室富家獨享的精品,因1960年代學生運動突穿階級藩籬與菁英主義、1980年代手頭闊綽的未婚女性主管崛起,加速平民化的腳步。如今,名牌銷售大餅有一千五百億美元商機,在名牌瘋眼中,時尚名品不單是日用商品,更象徵一種生活方式,代表著高格調、高品質和備受禮遇的購物經驗。
隨著所得提升,加上信用卡在手提前消費的方便性,精品商鎖定中產階級為目標客層。今日的名牌市場規模絕非老派貴族能想像,一意追求品質高點的家族企業風華不再,代之而起的時尚大企業利潤掛帥,能見度、品牌認同、廣告以及最重要的銷售業績,壓倒對品質的執著。名家精心研發的香水配方,現在是由行銷部門根據調查研究和銷售數字的簡報調製。
遵循傳統
Hermes才是舊世界精品的最後堡壘
利潤導向,湯瑪絲新書中指出許多精品業變通削錢的花招:採用廉價素材、在落後國家生產卻謊稱西歐製造、以生產線取代手工技藝、開發二線T恤及化妝箱等副牌商品、耐用的經典精品退位給熱辣搶手包裝的時尚新貨,更唯利是圖的做法包括:「袖子短半吋」(量大就看出成果)及「拿掉襯裡」(女人並不在意),2005年LVMH集團營業額高達一百七十億美元,獲利十八億。
利潤至上最影響品質,「過去精品業雖然也看重利潤,主要目標還是盡所能製作最好的產品。大企業接手後,賺錢變成頭號目標。」湯瑪絲走訪多處精品工廠,在中國大陸看到工人組裝的高價名牌包打上「Made in Italy」,一旁的生產線就在製造廉價品。
湯瑪絲訪問多位精品企業創辦人、領導高層、工廠工人,甚至為名牌包成為月光族的美國中西部中產階級、將名牌限量精品收藏在窄小公寓的日本買家,她全不放過。她發現唯有Hermes才是舊世界精品的最後堡壘──仍然以法國為根據地,依舊遵循傳統由工匠手工打造凱莉包及柏金包。其他精品業者多已委外製造,改走大量生產路線,「為了讓奢華人人可得,精品業大老闆剝奪了精品之所以獨特的一切。犧牲了完美無瑕的品質、罔顧傳統、欺騙顧客。」
買名牌當大麻吸食
奢華是人造的貧困
名牌logo象徵財富、地位和時尚,「哪怕買家住在郊外,是使用循環利息消費的普通中產家庭主婦」。《奢華》書中實錄湯瑪絲驚訝不已的景象:全身名牌的女人對勞力士假表大感興趣;一對夫婦將大批奢華精品裝進千萬名車,竟是從暢貨中心買下。熱愛名牌卻沒錢的人活像嗑藥青年,「把零用錢、打工錢全用來買名牌,當大麻吸食」。
名牌普及,「有四成日本民眾擁有LV」。奢華名品不再是品質與內涵的保證,無法真正表露使用者的社經地位或背景。Vogue雜誌編輯 Anna Wintour認為「這表示更多人更能擁抱時尚」;不過將摩登精品引入美國的Fred Hayman則感慨奢華「丟失了認證封印」。
《奢華如何失去風華》還挖掘出許多時尚軼聞,如二戰時只有橘色能廣泛使用,因而成為Hermes的標誌色;節省經費的毛邊剪裁,竟一變為新潮前衛的革命風格;奧斯卡頒獎前夕名牌爭搶大明星穿著各家設計禮服,耗盡心思交涉與角力的幕後大戲。
蘇格拉底說過:「奢華是人造的貧困。」有評論家將羅馬共和淪亡前的暴發戶利慾橫流,和早前的貴族風華時代相對照,說明「從前人們知道自己的位置」。湯瑪絲則有感而發:其實真正的奢華是盡可能貼近顧客,做他們愛的東西,「奢華是精緻、細膩、服務,是訓練肉眼識貨。」
- Sep 04 Tue 2007 11:36
[轉]-巴菲特的建言
There was a one-hour interview on CNBC with Warren Buffet, the second
richest man who has donated billion to charity. Here are some very
interesting aspects of his life:
( 以下摘錄自CNBC電視台對世界排名第二的富豪華倫巴菲特所做的一小時專訪, 巴菲特目前已經捐 310 億美元給慈善機構, 他對於人生的一些見解非常有趣 )
1. He bought his first share at age 11 and he now regrets that he started too late !
( 他 11 歲開始買了第一張股票, 但現在還是很後悔說他太晚買了 ! )
2. He bought a small farm at age 14 with savings from delivering newspapers.
( 他 14 歲時, 就用他從小時候送報紙所賺的錢, 買了一個小農場. )
3. He still lives in the same small 3-bedroom house in mid-town Omaha, that
he bought after he got married 50 years ago. He says that he has everything
he needs in that house. His house does not have a wall or a fence.
( 他雖然富甲一方, 卻仍然住在奧瑪哈小鎮的一棟三房小屋內, 那是他結婚 50 週年後所買的房子. 他說他們家什麼都有了啊 ! 他家甚至連圍牆或籬笆都沒有 ! )
4. He drives his own car everywhere and does not have a driver or security
people around him.
( 他都自己開車出門, 也沒有請司機或保全人員跟著他. )
5. He never travels by private jet, although he owns the world's largest
private jet company.
( 他雖然是世界最大的私人噴射客機公司的老闆, 但卻從來沒有搭私人飛機旅行過. )
6. His company, Berkshire Hathaway, owns 63 companies. He writes only one
letter each year to the CEOs of these companies, giving them goals for the
year. He never holds meetings or calls them on a regular basis. He has given his CEO's only two rules.
( 他公司 Berkshire Hathaway, 旗下擁有 63 家企業. 他每年只寫一封信給這些企業的總裁, 把今年的營運目標告訴他們. 他從來不曾定期主持或召開會議, 他給這些總裁們的守則只有以下兩條:
◎ Rule number 1: do not lose any of your share holder's money.
( 守則一: 不要讓公司的投資人虧錢 )
◎ Rule number 2: Do not forget rule number 1.
(守則二: 不要忘記守則一)
7. He does not socialize with the high society crowd. His past time after he gets home is to make himself some pop corn and watch Television.
( 他不太跟群眾交際應酬. 下班後主要活動就是弄一點爆米花來吃吃, 跟看看電視. )
8. Bill Gates, the world's richest man met him for the first time only 5
years ago. Bill Gates did not think he had anything in common with Warren
Buffet. So he had scheduled his meeting only for half hour. But when Gates
met him, the meeting lasted for ten hours and Bill Gates became a devotee of Warren Buffet.
( 五年前世界首富比爾蓋茲第一次跟巴菲特見面, 他覺得他跟巴菲特根本沒有什麼共同點, 所以他只排了半個小時跟巴菲特會談. 但當他們見面後, 一共談了 10 個小時, 從此之後, 比爾蓋茲開始變成巴菲特的忠實信徒, 獻身慈善事業. )
9. Warren Buffet does not carry a cell phone,nor has a computer on his desk.
( 巴菲特不帶手機, 桌上有沒電腦. )
His advice to young people: "Stay away from credit cards and invest in
yourself and Remember:
( 他給時下年輕人的建議是「遠離信用卡的物慾, 多投資自己並且牢記」)
A. Money doesn't create man but it is the man who created money.
( 錢是人創造出來的, 但是錢不會創造人. )
B.Live your life as simple as you are.
( 過你自己想過的簡單生活吧 ! )
C. Don't do what others say, just listen them, but do what you feel good
( 別人說的話聽聽可以, 但不一定要照做, 做你自己覺得很棒的事. )
D. Don't go on brand name; just wear those things in which u feel
comfortable.
( 別走入名牌的迷思, 穿你覺得舒服的服飾即可. )
E. Don't waste your money on unnecessary things; just spend on them who
really in need rather.
( 與其把錢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 倒不如把錢花在真正需要的地方. )
F. After all it's your life then why give chance to others to rule our life.
( 總而言之, 這是你的人生, 幹嘛讓其他人來指揮你的人生呢 ?
- Aug 31 Fri 2007 05:53
抗哮喘藥物 銷售額可觀
研究過敏藥物有成 張子文獲國際獎項
高度工商業與物質文明發展的國家,其社會普遍受免疫型疾病所苦。例如美國,許多孩童對含花生物質有強烈的過敏反應,若把成人算進去,因過敏症狀而需就醫的人口比例就超過二○%。在台灣,估計有超過一百萬的民眾因為哮喘而嚴重影響生活作息,造成家庭與社會經濟負擔。
台灣哮喘病患好消息
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張子文博士所研發抗哮喘的anti-IgE藥物Xolair,證實用於治療哮喘病症有效,在美國已經核准上市三年,去年在美國只用於嚴重哮喘患者的治療,就創下四億六千萬美元的銷售額,今年預估可超過六億美元。另外Xolair日前剛通過歐盟國家核准上市。台灣的上市日期則在安排之中,對國內一百萬名的哮喘病患,應該是個好消息。
雖然各國陸續開發研究過敏藥物,但多半跳脫不出「治標不治本」。張子文的成果,除了新藥Xolair治療許多嚴重的哮喘病人,最大貢獻是因為新藥物的使用釐清了IgE在哮喘和其他過敏疾病中發病的角色。今年二月,在過敏、哮喘與免疫方面臨床研究領域最具影響力的組織「美國過敏、哮喘與免疫學協會」(American Academy of Allergy Asthma, & Immunology, 簡稱AAAAI)選定他為本年度受獎人。該獎項的歷屆得獎者多是諾貝爾獎等級的大師且多出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張子文是該協會自一九四七年成立以來,第一位得到這項世界級殊榮的華人。
張博士專長是在抗體工程研究,二十多年前就投入相關生物技術研究。他表示,自己在一九八○年代生技產業興起的時候,受到浪潮影響創立Tanox公司。因為自己有氣喘的毛病,一九八七年春天的花粉高峰期讓他老是睡不好覺,後來就促成了治療哮喘藥物anti-IgE的發明。一九九○年,諾華大藥廠與Tanox 簽約合作,六年後Genentech再加入形成三方聯盟,將這項新藥定名為Xolair,在二○○三年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通過上市。
技術與臨床的突破
為什麼可以說Xolair是有史以來第一個用於治療過敏症狀的生技藥物?
張博士解釋,人類的免疫系統會依抗體結構不同而分出五種抗體,分別是IgG、IgA、IgM、IgE、IgD。其中IgE是五者中數量最少、免疫系統非必要;卻會引發人體過敏、發炎機制等的中間物質。
在此之前已有不少anti-IgE的藥物被提出,但療效卻很難達到治療目的,甚至使症狀更激烈。原因在於人體內主要參與過敏反應的血球包括單核白血球和顆粒白血球,其表面受器可與IgE相連,當外界的過敏原進入人體內,會與此受器上的IgE相結合,經過一連串的訊息傳導,使其中包含有各類會造成過敏症狀的物質的囊泡釋出,產生局部的發炎反應,進而造成過敏症狀。許多科學家想出的anti-IgE藥物雖然能夠中和血液中的IgE,卻變成了另外一種過敏原,因為它也會和顆粒白血球上的IgE相結合而造成過敏反應,使症狀加劇。因此,如何達到僅中和血液中的IgE而不致使病症加重,著實是一個大麻煩。
然而張子文則用單株抗體藥物成功中和IgE,巧妙地使anti-IgE藥物不會與顆粒白血球上的IgE相結合,所以能有效抑制過敏。這是技術與臨床實驗上的突破性,Xolair的問世,不僅是治療過敏症狀根本的方法之一,同時也釐清了IgE在哮喘和其他過敏疾病中發病的角色。
談到Xolair的發明程序,張博士解釋,研發是先從實驗室的小老鼠體內培養出IgE抗體物質,取出後利用基因工程方法作人體化,修改成人體的抗體,在大型生物反應槽利用動物細胞生產。
他進一步說明,anti-IgE藥物被用在超過三十個第二與第三期的臨床試驗,針對不同的免疫類疾病作臨床試驗,涵蓋哮喘、過敏性鼻炎、食物、皮膚方面的過敏等極為普遍的病症。
藥品商品化之路
張博士的經歷很豐富,在國外生技產業興起時就創業(後來Tanox被Genentech收購),二○○○年回國後任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執行長,也擔任過四年的行政院科技顧問小組成員,最近三年,則專心在抗體工程的新藥開發研究。
談到台灣生物技術開發的環境與表現,他說,二○○二年時與亞洲其他國家相比,台灣的確超前,當時在世界最重要的生技論壇BIO會議上,台灣是歐美最有興趣的合作對象。近幾年則已被韓國、新加坡、中國追趕上。除了政策引導起步早,比較產業環境結構,周邊的生技服務業完整度仍然不足,例如執行臨床試驗,國內風氣仍屬封閉,挹注資源有限,沒有主導完整試驗計劃的能力,即使是第二期、第三期,也只是全球體系中的一小部份。
藥物「商品化」其實賣的就是「知識」,通過第一期臨床試驗拿到第一個適應症,就代表它有利潤,才能創造價值。台灣處在此等尚未健全的環境中,即使可以透過海外分工模式來創造營收,還是會生成經營管理上的不確定性。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Taiwan News財經.文化周刊》第304期】
- Aug 29 Wed 2007 17:37
「讓Wispa 回來」
兩周前,一名住在英國曼徹斯特的Facebook會員,在一項網路陳情書上簽名,要求英國糖果製造商Cadbury讓四年前停產的Wispa巧克力棒重新上市。
這名網友在陳情書上寫:「我剛在陳情書上簽名,Wispa 停產後,我的生活完全變了樣,我無時無刻不在想念這個巧克力棒。讓它回來吧,拜託拜託。」
「讓Wispa 回來」的網路陳情運動,在 Facebook會員推波助瀾,在網路世界掀起風潮,大家同心協力,幫其他陳情書修正文法、拼字和標點錯誤。統計發現,簽名支持這項運動的會員,高達一萬四千人。Cadbury 公司八月十七日宣布,將從十月八日起重新推出Wispa。
Wispa 巧克力棒最先在一九八三年上市,被譽為「最具獨特風味與咬勁的牛奶巧克力棒」,兩年內在英國狂賣到兩億六千萬支,是最受歡迎的巧克力糖,但四年前銷路萎縮而停產。現在,Cadbury 公司決定,先重新生產兩千三百萬支 Wispa 巧克力棒,只在英國和愛爾蘭販售幾個月,看看市場的反應,再決定是否繼續投產。
這是網路2.0時代網民威力的具體見證。許多公司早已發現,網路部落格、線上討論群組及電子布告欄,是蒐集產品反饋情報的重要來源,也是開發新產品,在影音分享網站購買廣告的重要參考。
但是這起「讓Wispa 回來」運動的發起,以及Cadbury 公司的明快回應,在在顯示,當消費者思念已不存在的舊品牌的情懷,和當下流行的社交網站結合在一起時,可以發揮不可思議的影響力。
■Facebook發燒
網址:http://www.facebook.com
Facebook是全球瀏覽人次高居第二的社交網絡服務網站,由哈佛大學學生朱克伯、麥克倫和沙維林三人於二○○四年二月創立。剛開始,The Facebook只讓哈佛大學的學生註冊為會員,後來漸擴大到全美大部分大學、學院及加拿大許多大學的學生。同類網站MySpace目前有超過五千七百萬名會員,Facebook有二千五百萬名。但Facebook的會員增長速度是MySpace的三倍。(維基百科)
- Aug 28 Tue 2007 07:16
[轉]- 13個改善EQ的小方法
一、別急!慢慢來
當您面對失敗或頹勢時,千萬別慌了手腳而大發雷霆,試著將注意力放在「就算功敗垂成,至少妳學到了」諸如此類的積極想法上,它會很神奇地舒緩緊繃情緒,做出正確的判斷和反應。
二、承認自己錯了,別人對了
認真傾聽別人的觀點和意見,並且勇敢地面對錯誤,絕對是EQ指數向上跳躍一大步的指標。
三、別被輕易收買
隨時都在面對誘惑的人生,得學會明察秋毫因為小惠的背後可能要付出極大代價,比較安全的應變是,說些「謝謝你的提議,我會仔細思考。」「這個條件很誘人,值得考慮。」等等好聽話,然後改變話題,讓對方知道您真的需要時間好好思考,此舉將使您重掌控制權,不致於做下以後會讓您後悔莫及的決定。
四、慎選朋友
雖然人生中有許多事由不得您,也許您很難量身訂作一個默契十足的好老闆,但是對於該和什麼樣的朋友往來,您有絕對的主導權,睜大眼睛,選擇真正對您知無不言、可以患難與共的朋友吧!在您情緒失控時,他們會先幫您踩剎車。
五、學習更明快而果斷
試著用最精煉簡潔的詞句表達您的意見想法,千萬別拉拉雜雜閒扯淡那不僅可能把對方搞瘋,也會惹得自己心煩意亂。
六、就事論事
女人常犯的毛病是常常人事不分,一面對批評就直覺以為別人和您過不去,不是想當然爾反應過度,就是暗自啜泣療傷,甚至因此而喪失自信,在這一點上,男人比較能理性就事論事的態度,值得學習。
七、溝通,再溝通
別做個遇事就逃的縮頭烏龜,坦誠面對困境,不厭其煩地溝通,雨過天晴時,您一定會有所學習和成長。
八、被拒時切忌惱羞成怒
當您的提議被否決時,先耐住性子聽聽對方的解釋,千萬別動不動就板起臉回敬一句:「那沒什麼好說的了。」要知道當您表現得像隻劍拔弩張的刺蝟時,別人也會毫不留情地以牙還牙。
九、少自作聰明妄下結論
譬如當一個您甚有好感的異性婉拒您的邀約時,別一口咬定一定是因為您太胖或臉上的雀斑讓他卻步,天知道除了他真的有事外,還有上百個非常合理而正當的理由,試著別太小題大作。
十、學著判斷輕重緩急
生活中要處理的事實在多如牛毛,有些無關緊要的小事,不妨看開些;將心力放在急迫而深具影響力的任務上,要知道通常瑣事最是折煞人,如果不學著捨輕就重,保證心情恐怕永遠像是滾滾沸沸的活火山,等著隨時爆發。
十一、萬全準備
比如執行一項大計畫前,一定要有充分的準備,而在距離開始倒數計時的關鍵時分,將全副心神放在活動重點上,如果覺得緊張,試著想像活動就十分圓滿地結束,它會讓您稍微鎮定,且較能專注在流程細節上,成功完成任務的機率亦相對提高。
十二、直言您的需求
如果您期待人們都具備有讀心術,可以準確無誤地得知您的需求,那麼恐怕您得一直生活在失望之中了。
十三、別心浮氣躁
如果您內心有所抱怨,找個朋友吐吐苦水,然後忘了它,記得高EQ的人是不會怨懟埋藏在心裡。
- Aug 21 Tue 2007 05:58
魔鏡魔鏡 我的臉有病容嗎?
【聯合報╱編譯張佑生/報導】
2007.08.21 03:01 am
愛照鏡子,或許給人感覺很自戀,卻有益健康。
英國「每日郵報」引述醫學專家的意見指出,一個人的臉部反映出健康狀態。有些不被當成一回事的小毛病,像是兩眼充血,可能是更嚴重問題的徵兆。所以,下次看見人猛照鏡子,可別再隨便罵「少臭美」啦!
眼睛
‧白圈
可能成因:高膽固醇
英國皇家驗光師學會會長路易斯博士說:「眼珠周圍的白圈可能是高膽固醇累積的脂肪。血液中膽固醇太多會產生斑塊,在體內不同區域累積,如果眼睛出現白圈,就該立刻就醫展開減肥。」
‧眼睛充血
可能成因:細菌感染致虹膜炎(關節炎也是可能致病原因)
使用超過六個月的化妝品就該扔掉,因為眼部化妝品用久了可能導致發炎或感染。眼睛充血可能是虹膜炎的徵兆。病毒性胃腸炎和關節炎都可能導致虹膜炎。
‧眼瞼泛白
可能成因:貧血
家庭醫師哈波博士表示,如果下眼瞼不是淺粉紅色而呈現蒼白,可能就是貧血,缺乏鐵質,宜多攝取紅肉、綠色葉菜類、全麥粥、扁豆、維生素C。
‧眼皮顫搐
可能成因:缺乏鎂、多發性硬化症
眼皮顫搐可能是肌肉抽搐或缺乏鎂,宜多攝取綠色葉菜類,例如菠菜。
‧眼瞼下垂
可能成因:眼睛疲勞、肺癌、中風
腫瘤在胸部位置過高可能會壓迫到影響眼部的神經,但很少見。眼瞼和嘴巴下垂,則是辨別中風徵兆的主要指標之一。
皮膚
‧皮膚癢
可能成因:濕疹、肝功能欠佳
皮膚發癢或乾燥,又紅又痛,可能是濕疹,醫師可能會開類固醇軟膏或抗生素。也有可能是肝不好。有些案例是膽汁阻塞,導致發癢。
‧膚色改變
可能成因:beta胡蘿蔔素攝取過量、黃疸、肝病
皮膚變黃可能是黃疸和肝病的訊號,膽紅素沒有被肝排出,反而累積在皮膚,原因可能是肝炎或肝病。
‧皮膚出現斑點
可能成因:激躁性結腸症、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攝取含有「益菌」嗜酸乳酸桿菌的補給品可以改善激躁性結腸症。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屬於荷爾蒙的問題,可由驗血得知。
‧皮膚灰黃
可能成因:脫水
缺乏水分,皮膚就會失去光澤。試壓手背的皮膚,如果沒有馬上反彈,代表水分攝取不夠,每天至少要喝兩公升的水。
頭髮
‧早白
可能成因:惡性貧血
頭髮早白很可能是缺乏維生素B12,導致惡性貧血。
維生素B12只存在肉、魚、乳酪、蛋、牛奶當中,所以嚴格吃素的人如果不補充,可能會缺乏維生素B12。最好用注射,口服則無法適當吸收。
口部
‧牙齦出血
可能成因:齒齦炎、懷孕、白血病
口腔衛生欠佳可能導致牙齦出血和牙周病。少數情況下,牙齦出血可能是白血病的早期徵兆。每天刷兩次牙,用牙線清潔。
‧潰瘍
可能成因:壓力、營養不良、意外傷害、癌症
缺乏維生素B12、鐵質和葉酸,都可能導致潰瘍。少數情況是口腔癌的前兆。
‧嘴破
可能成因:貧血、糖尿病
高含量血糖刺激念珠菌分泌,攻擊嘴角薄的真皮,可能是糖尿病的徵兆。
‧嘴唇發白
可能成因:缺乏鐵質、甲狀腺功能不佳、心臟病
心肺有問題時將影響血液含氧量,嘴唇因而發白。
‧舌苔
可能成因:鵝口瘡、癌症
白色舌苔如果不痛也刮不掉,可能是細胞病變的前兆。
【2007/08/21 聯合報】@ http://udn.com/
- Aug 21 Tue 2007 05:56
魔鏡魔鏡 我的臉有病容嗎?
【聯合報╱編譯張佑生/報導】
2007.08.21 03:01 am
愛照鏡子,或許給人感覺很自戀,卻有益健康。
英國「每日郵報」引述醫學專家的意見指出,一個人的臉部反映出健康狀態。有些不被當成一回事的小毛病,像是兩眼充血,可能是更嚴重問題的徵兆。所以,下次看見人猛照鏡子,可別再隨便罵「少臭美」啦!
眼睛
‧白圈
可能成因:高膽固醇
英國皇家驗光師學會會長路易斯博士說:「眼珠周圍的白圈可能是高膽固醇累積的脂肪。血液中膽固醇太多會產生斑塊,在體內不同區域累積,如果眼睛出現白圈,就該立刻就醫展開減肥。」
‧眼睛充血
可能成因:細菌感染致虹膜炎(關節炎也是可能致病原因)
使用超過六個月的化妝品就該扔掉,因為眼部化妝品用久了可能導致發炎或感染。眼睛充血可能是虹膜炎的徵兆。病毒性胃腸炎和關節炎都可能導致虹膜炎。
‧眼瞼泛白
可能成因:貧血
家庭醫師哈波博士表示,如果下眼瞼不是淺粉紅色而呈現蒼白,可能就是貧血,缺乏鐵質,宜多攝取紅肉、綠色葉菜類、全麥粥、扁豆、維生素C。
‧眼皮顫搐
可能成因:缺乏鎂、多發性硬化症
眼皮顫搐可能是肌肉抽搐或缺乏鎂,宜多攝取綠色葉菜類,例如菠菜。
‧眼瞼下垂
可能成因:眼睛疲勞、肺癌、中風
腫瘤在胸部位置過高可能會壓迫到影響眼部的神經,但很少見。眼瞼和嘴巴下垂,則是辨別中風徵兆的主要指標之一。
皮膚
‧皮膚癢
可能成因:濕疹、肝功能欠佳
皮膚發癢或乾燥,又紅又痛,可能是濕疹,醫師可能會開類固醇軟膏或抗生素。也有可能是肝不好。有些案例是膽汁阻塞,導致發癢。
‧膚色改變
可能成因:beta胡蘿蔔素攝取過量、黃疸、肝病
皮膚變黃可能是黃疸和肝病的訊號,膽紅素沒有被肝排出,反而累積在皮膚,原因可能是肝炎或肝病。
‧皮膚出現斑點
可能成因:激躁性結腸症、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攝取含有「益菌」嗜酸乳酸桿菌的補給品可以改善激躁性結腸症。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屬於荷爾蒙的問題,可由驗血得知。
‧皮膚灰黃
可能成因:脫水
缺乏水分,皮膚就會失去光澤。試壓手背的皮膚,如果沒有馬上反彈,代表水分攝取不夠,每天至少要喝兩公升的水。
頭髮
‧早白
可能成因:惡性貧血
頭髮早白很可能是缺乏維生素B12,導致惡性貧血。
維生素B12只存在肉、魚、乳酪、蛋、牛奶當中,所以嚴格吃素的人如果不補充,可能會缺乏維生素B12。最好用注射,口服則無法適當吸收。
口部
‧牙齦出血
可能成因:齒齦炎、懷孕、白血病
口腔衛生欠佳可能導致牙齦出血和牙周病。少數情況下,牙齦出血可能是白血病的早期徵兆。每天刷兩次牙,用牙線清潔。
‧潰瘍
可能成因:壓力、營養不良、意外傷害、癌症
缺乏維生素B12、鐵質和葉酸,都可能導致潰瘍。少數情況是口腔癌的前兆。
‧嘴破
可能成因:貧血、糖尿病
高含量血糖刺激念珠菌分泌,攻擊嘴角薄的真皮,可能是糖尿病的徵兆。
‧嘴唇發白
可能成因:缺乏鐵質、甲狀腺功能不佳、心臟病
心肺有問題時將影響血液含氧量,嘴唇因而發白。
‧舌苔
可能成因:鵝口瘡、癌症
白色舌苔如果不痛也刮不掉,可能是細胞病變的前兆。
【2007/08/21 聯合報】@ http://udn.com/
- Aug 17 Fri 2007 04:27
第二大的購物季 開學採購僅次聖誕節
考克斯新聞社報導,開學採購活動原來主要是購買上學所需的文具,近年來各種商品卻藉機宣傳促銷,形成全面採購潮。據統計,返校季已成為全年第二大的購物季,僅次於聖誕節。
Kmart折扣商店推出「A+省錢!」計畫,促銷產品從衛生紙、瓶裝水一直到尿片;電路城(Circuit City)打出「拚命用功,更拚命玩耍」的口號,主打從手提電腦一直到Xbox電玩機;食品零售商Zabar's鼓勵送價值98元的「關心禮盒」給大學生,宣稱「這是生物學與心理學的基本結合」。
衛生紙怎麼會與活頁紙扯上關係的?首先,商家正面對愈來愈激烈的競爭,迫使它們必須把握任何機會。趁著消費者到商店購買返校用品,正是向他們推銷其他東西的大好良機。這套策略似已奏效。返校季已成為全年消費額第二大的購物季。全國零售聯盟預計今年返校採購額將達到創紀錄的180億元,比去年增加將近7%。
但是,廠商和商店並非全然掌握主動,而是因應市場的微妙改變。正如聖誕季日益演變成向別人表達感謝的機會,返校季也日益變成照顧家人需求的機會。因此衛生紙是順應時勢需求。
商店也很能把握父母望子女成龍鳳的心態。1-800-Mattress趁機推銷高級兒童床墊,強調一夜安眠可以提高學習效果,促使許多原來只想花兩百元買基本床墊的家長,改買五百至七百元的高級品。
不過,零售專家懷疑消費者究竟真的因返校季促銷而增加採購,還是只是把其他時候要買的東西集中在這個時候購買,一些教育專家也對消費主義與返校掛鉤感到不安。
【2007/08/16 世界日報】@ http://udn.com/
- Aug 17 Fri 2007 03:20
轉- 次級房貸摧毀了台股萬點夢?
次級房貸摧毀了台股萬點夢?
Posted on 2007-08-17 02:47 胡智銘
七月二十六日,在政府一週一利多、外資狂買的推動下,台股指數衝上9807點,當天成交量高達3215億元,所有投資人看著螢幕上跳動的指數,心中大多都在想:再漲兩百點,台灣就要第四度上萬點了。市場上一片樂觀的氣氛,喊12000點、15000點,甚至20000點的人都有。
可是就在這樣樂觀的氣氛之下,台股展開一波慘烈的修正,從七月二十六日的盤中高點9807到八月十六日的盤中低點8166,十六個交易日,台股下跌了1641點。尤其是本週以來,四個交易日,指數下跌了七百多點。投資人都在問,為什麼會這樣?底部在哪裡?而有更多的投資人在下跌期間堅信指數還會上攻,不斷加碼攤平,不但越攤越平,甚至面臨融資斷頭。
在大家都很慌張的時刻,如果想成為贏家,你更應該冷靜下來。回想一下當初你買進股票的原因是什麼?現在想賣掉或是不賣的原因又是什麼?
我們先回顧一下過去的重大利空,台海飛彈危機、911恐怖攻擊、SARS風暴,台股都在短期間出現急殺,但是其後也都展開一波不錯的行情,這些歷史證明了一句股票市場的名言:「行情總在絕望中產生」。(註一)
這一次的次級房貸風暴和過去這些利空有沒有不同?能不能也出現「行情總在絕望中產生」的效應?
我們先來談談利空有沒有不同。利空本身沒有什麼不同,都是非預期中的意外出現,指數急速修正。但不同的是指數相對位置,上述的幾次利空,台股都位於相對低點,所以稍事整理(甚至當月)就開始起攻。這一次的次級房貸風暴來臨時,台股指數超過九千點,本來就有一堆賺了錢的人想要出脫,利空只是加速他們的腳步而已,所以台股才會連續出現三四百點的長黑。
這一次能不能也出現「行情總在絕望中產生」的效應?我們也來找過去指數位於相對高檔的歷史利空經驗,看看當時台股的表現如何?結果可以發現不論是東南亞金融風暴、2004總統大選後的大崩跌,其後指數都拉出一波反彈逃命波,而且這些反彈逃命波的幅度都在下跌幅度的70%以上。(註二)
由此可見,舉凡重大利空出現後,不論是回升還是反彈,指數能彈升的空間都不小。因此,現階段對投資人來說,不理性殺低當然不智(瘋狂砍殺手中尚有獲利、基本面前景看好的股票),不理性不殺低更不智(本質不佳只是跟著大家莫名其妙漲上去的股票,卻遲遲不砍還逢低買進攤平成本)
台股未來能不能上萬點,我不是能知過去未來的半仙,無法鐵口直斷。但是我想到一句話,股神巴菲特說:『當別人貪婪時我們恐懼,當別人恐懼時我們貪婪。』不知道現在這句話你聽起來是心有戚戚焉?還是覺得被嘲諷了?
註一:
●台海飛彈危機時(1995.07),台股指數約在5500點左右,其後的低點為4474點(1995.08),兩年後(1997.08)台股高點為10256點。
●911恐怖攻擊(2001.09)當月,台股指數低點為3411點,半年後(2002.04)台股高點為6484點。
●SARS風暴(2003.04)當月,台股指數低點為4044點,一年後(2004.03)台股高點為7135點。
註二:
●東南亞金融風暴時(1997.07),台股指數高點為10256(1997.08),其後的低點為7040點(1997.10),四個月後(1998.02)台股高點為9378點。反彈幅度為下跌幅度的72%。
●2004總統大選後的大崩跌(2004.03.22),台股從選前高點7135點,跌至6020點,四週後(2004.04)台股高點為6912點。反彈幅度為下跌幅度的80%。
- Aug 16 Thu 2007 15:13
次級房貸風暴到底多可怕?
「次級房貸風暴到底多可怕?」(張雅惠報導)
信用條件比較差的族群,沒有辦法循正常管道向銀行借房貸,美國金融業為了拓展新業務,專門對這群人提供「次級房貸」,相對於一般房貸姑且稱之為「優級房貸」,次級房貸利率比優級房貸利率高出兩到三個百分點,這是金融業的風險貼水!
次級房貸業務從04年快速發展,在05年和06年達到高峰,剛好碰上全球市場利率偏低,市場資金又過剩,熱錢大膽追逐比較高的獲利,轉而購買次級房貸的証券化商品,這時,次級房貸牽動的層面從原始承作的金融業、向外擴散到購買次及房貸商品的相關投資人;當市場利率反轉走高,次級房貸大多採浮動計息,這群信用條件比較差的人開始還不起貸款,又有部分金融業的核貸標準過於寬鬆,源頭的違約率升高。
骨牌效應是:承作次級房貸的金融機構倒閉、房產景氣趨緩、建商房子賣不掉、大幅虧損,投資面的影響是:房產基金淨值下滑、結構型商品大跌、信心全面崩盤重挫全球股市、投資人搶著贖回、沒人要買,各國央行為了應付可能的「流動性風險」,紛紛對銀行挹注資金。歐洲央行提供了四點四兆新台幣,日本央行提供了一兆日元,澳洲央行提供四十九點五億澳幣,美國聯準會提供比平常多了兩百四十億美元的臨時準備金,因為流動性風險經常發生在市場波動劇烈的時候。兆豐商銀個人金融部襄理葉紋芬說:
「可是現在因為有流動性風險,就有可能全部都賣不掉,這是為什麼有些分析師或者金管會官員會用百分之百的損失來計算」
然而,次級房貸本身並不可怕,這一波,主要是信心危機!從投資面分析,法人機構多半購買次級房貸的CDO「擔保債務憑証」的証券化商品;一般散戶,多半購買連結次級房貸的結構型商品,或者買基金、由基金再去投資連結次級房貸的結構型商品。兆豐商銀個人金融部襄理葉紋芬舉例,如果一整個pool資產池有一百億,分成十檔基金,每一檔基金規模十億,而每檔基金連結次級房貸的比例平均是百分之十,等於每檔十億元、有一億元真正投資次級房貸,如果這一億元完全損失,對這檔檔基金的損失是百分之十,對整個資產池的損失只有百分之一。
「你去算這些銀行本身的獲利率,扣掉這些損失的百分之十,他有沒有能力來承擔?如果例如OK的話,就還好。例如說,像歐美國家來講,大銀行的盈餘成長率都還有十趴」
國內到底有多少金融機構踩到地雷?金管會到週四的統計,至少有十六家銀行、以及十二家保險,合計二十八家金融機構總計投資七百五十億元相關商品,連同投信基金,認列至少十二億損失,其中,損失金額比較大的是台灣人壽四點四七億,兆豐金控直接投資十四億多、損失一億多。另外,還有五家銀行的財富管理部門代售四十一億元相關商品,損失有待進一步評估;但已經確定是的,國內投信募集兩檔基金損失九百五十萬美元、在國內銷售的二十五檔海外基金損失一千萬美元,估計損失六億四千多萬元。金管會副主委張秀蓮說,公佈的金額都是相關投資,不是最大損失,因為每檔結構型商品的連結比例不同,以壽險為例,平均連結率是三成一,影響相當有限。。
「佔他們整體國外投資差不多兩兆元的萬分之二點二五,因為他不是直接買,如果是連結,可能也不是全部都投資次級房貸,這家可能是十趴、另一家可能是二十趴,連結的平均比例是百分之三十一點三四」
產業界和官方的看法一致,次級房貸本身影響不大,比較令人憂心的是信心危機引發資金撤出、甚至是流動性不足的無量下跌,這是各國央行備妥銀彈謹慎因應的原因。不過,狄更斯在《雙城記》中的第一句話「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壞的年代」,用在投資市場上,風險總是讓禍福與共
- Aug 15 Wed 2007 03:33
新電池像紙 能摺能彎
美國倫斯萊爾工藝學院研究人員研製成功一種新型電池,約數吋見方,形同紙張,能摺疊彎曲,可以削剪邊角,或隨意塑成任何形狀。這種電池儘管尚在試製,但今後用途前景廣闊,可供需要輕巧電源的電子產品及其他領域使用。
據美國國家科學院彙報本周網路版的報告,工藝學院生物技術中心的林哈特教授說:「我們希望這種電池將來的方向是,最終能像印報紙一樣,印出電池來。」他說紙電池是一個整體,與其他電池不同,不是多種部件的組合體。新電池使用注入電解質和置入碳奈米管的紙張製作,碳奈米管構成電極,紙張是分隔物,電解質則輸送電流。
林哈特教授說,學生是研製電池的靈感源泉。他的學生進行紙張分解法的試驗,使紙變為薄膜,用在透析機上。另一組的材料科學系學生試驗,用聚合體製作碳奈米管的混合體。當兩個研究組討論時發現,他們可以用紙張取代聚合物,能把兩個研究計畫結合起來。第三個學生研究小組說,他們研究的東西薄薄一片,一面黑另一面白,像是電子裝置。
經過約十八個月努力,他們成功製成電池和電容器,並結合了二者。
紙電池將來可與太陽能電池結合使用,儲存電力在需要時開始送電。紙電池能張開,形成車門狀物體,能滿足移動式儲電和供電的需要。
馬里蘭大學工程教授克菲納斯說:「這種電池可塑性強,具有能捲伸的好處,但碳奈米管非常昂貴,因此製作大型紙電池成本很高,效能可能也不如現有的電池和超級電容器。不過它可塑性很強,有發展潛力。」
【2007/08/15 聯合報】@ http://udn.com/